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2篇
  免费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魏迎春 《敦煌学辑刊》2006,3(3):186-190
2006年7月2-3日,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召开。来自北京、上海、福建、河南、河北、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甘肃11个省市区的代表70余人应邀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2.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关注地方降水情况,要求各地定时向中央奏报雨泽,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雨泽奏报制度。本文主要利用循化厅档案资料考察晚清时期雨泽奏报制度在州县上的运行实态。州县雨泽奏报在程序上有旬报和月报之分,无论旬报还是月报,格式上均要逐日书写天气状况、降水起讫时刻和降水量多寡。除旬报和月报外,还存在另一种特殊的上报程序,即各属如遇夏雨冬雪要随时上报。统县政区和高级政区长官对州县雨泽上报格式、时限、人员、信息准确性等进行查核,是确保雨泽信息准确的重要保障。州县户房的书吏是具体负责雨泽信息收集并上报的人员,在此之外,农官上报也是雨泽、收成奏报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3.
对明清江淮西部地区的旱涝史料进行梳理,对逐年州县旱涝灾害资料等级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和10年滑动平均值,重建1450—1911年该区域的干湿变化时间序列。结果发现,该区1450—1911年间共出现6个干湿阶段: 1450—149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1491—1545年,旱涝灾害频发,干湿波动较为明显;1546—1625年,旱涝灾害少发,干湿比较平稳;1626—1710年,以中度干旱为主,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1711—1860年,气候湿润;1861—1911年,干湿波动偏湿润。不同的干湿阶段对江淮西部的湖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干旱时期,湖盆积水减少,湖周萎缩;湿润时期,降雨增加,湖泊的蓄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54.
麦积山石窟169、69窟间浮塑交龙装饰龛楣图像,长期被一些研究者误读为“伏羲女娲”,并与天水作为“伏羲女娲”故乡的人文背景相联系。本文在详细考察洞窟图像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经典与文献的相关记载,并参照国内其它石窟的龙装饰图像的情况,指出交龙龛饰的石窟造型图像是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持佛法的龙众,是佛国世界的守护神。麦积山石窟交龙龛饰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无关。  相似文献   
55.
刘克 《江汉考古》2006,(3):69-73
养生汉画像石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达着“下根”之人对于道教义理的认识和选择。以往相关研究多流于图像内容的阐释,着力点在于将该类画像还原成文献,缺乏对图像形式背后所隐藏观念意味的关注,未曾从道教房中养生思想对汉画观念浸润的层面作深入考察。房中养生画像石刻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道教养生观念的诠释和图解,它的出现,与汉代特殊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6.
就石片台面研究问题答李炎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卫奇 《江汉考古》2006,12(4):86-91
石片包括了各种类型台面的石片,石片台面的分类可以视为石片分类的一种。旧石器时代考古术语需要斟酌和规范。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57.
“在历史上,众多的研究已经将西方国家种族偏见的限度展现无余……然而,种族观念①在欧美以外的社会也同样兴盛,这一点就鲜为人知了。”冯客先生所著《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②“前言”第1页中的这段话,我认为有一定的根据。③在我们这里,尽管清末革命派曾大谈“种族革命”,但研究者一般都将之纳入“民族主义”范畴。其实,不只是今天的研究者,在清末民初,我们的前辈就往往将国家(国族)与种族混同起来。冯客指出,在20世纪初的留日学生那里,“种”与“国”是重叠的:“‘国’和‘种’在成组的短语如‘爱种爱国’或‘国界种界’中经常并置,这也对…  相似文献   
58.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它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年-1943年,侵华日军对中国采取巩固占领区的方针,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4年起,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逐渐向全面大反攻过渡,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主要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相似文献   
59.
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正美 《民国档案》1999,14(2):90-96
一、抗战前西北的战略地位与西北交通建设的提出抗战前的西北指陕西、甘肃、宁夏、绥远、青海、新疆六省,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蕴藏了发展现代工业所需的绝大部分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的矿产以新疆、青海为最多,陕西的石油,甘肃、新疆的金、银,宁夏的盐,绥远的石炭及铁等,都极其丰富。据统计,西北六省的主要矿产年产值可达1100多万元~①,但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未能开发。西北同时也是国内的畜牧业中心,所产以牛、羊、马、骆驼、骡、驴、猪为大宗。西北地广人…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