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它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年-1943年,侵华日军对中国采取巩固占领区的方针,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4年起,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逐渐向全面大反攻过渡,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主要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相似文献   
42.
魏敏 《东南文化》2021,(1):168-173
博物馆展览从器物描述、文物解读到主题阐释的发展和转变,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而阐释理念的发展并不是“淘汰”或“取代”,描述、解读和主题阐释并不相互排斥.在具体的策展实践中,根据展览主题和展品类型,综合应用阐释手段,合理处理各个阐释层次之间的主次关系,以更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才是展览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博...  相似文献   
43.
刘克 《江汉考古》2006,(3):69-73
养生汉画像石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达着“下根”之人对于道教义理的认识和选择。以往相关研究多流于图像内容的阐释,着力点在于将该类画像还原成文献,缺乏对图像形式背后所隐藏观念意味的关注,未曾从道教房中养生思想对汉画观念浸润的层面作深入考察。房中养生画像石刻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道教养生观念的诠释和图解,它的出现,与汉代特殊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4.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关注地方降水情况,要求各地定时向中央奏报雨泽,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雨泽奏报制度。本文主要利用循化厅档案资料考察晚清时期雨泽奏报制度在州县上的运行实态。州县雨泽奏报在程序上有旬报和月报之分,无论旬报还是月报,格式上均要逐日书写天气状况、降水起讫时刻和降水量多寡。除旬报和月报外,还存在另一种特殊的上报程序,即各属如遇夏雨冬雪要随时上报。统县政区和高级政区长官对州县雨泽上报格式、时限、人员、信息准确性等进行查核,是确保雨泽信息准确的重要保障。州县户房的书吏是具体负责雨泽信息收集并上报的人员,在此之外,农官上报也是雨泽、收成奏报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5.
对明清江淮西部地区的旱涝史料进行梳理,对逐年州县旱涝灾害资料等级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和10年滑动平均值,重建1450—1911年该区域的干湿变化时间序列。结果发现,该区1450—1911年间共出现6个干湿阶段: 1450—149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1491—1545年,旱涝灾害频发,干湿波动较为明显;1546—1625年,旱涝灾害少发,干湿比较平稳;1626—1710年,以中度干旱为主,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1711—1860年,气候湿润;1861—1911年,干湿波动偏湿润。不同的干湿阶段对江淮西部的湖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干旱时期,湖盆积水减少,湖周萎缩;湿润时期,降雨增加,湖泊的蓄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46.
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正美 《民国档案》1999,14(2):90-96
一、抗战前西北的战略地位与西北交通建设的提出抗战前的西北指陕西、甘肃、宁夏、绥远、青海、新疆六省,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蕴藏了发展现代工业所需的绝大部分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的矿产以新疆、青海为最多,陕西的石油,甘肃、新疆的金、银,宁夏的盐,绥远的石炭及铁等,都极其丰富。据统计,西北六省的主要矿产年产值可达1100多万元~①,但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未能开发。西北同时也是国内的畜牧业中心,所产以牛、羊、马、骆驼、骡、驴、猪为大宗。西北地广人…  相似文献   
47.
48.
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u J 《世界历史》1999,(3):28-33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从而使19世纪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时期。英国这个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这次危机中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49.
五千年前陶质建材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考古学家推测其原料为粘土矿物,烧成温度约800~1000℃,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较为接近,应为“砖的雏形”,为此,本工作测试分析了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温度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抗压强度、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所有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相似文献   
50.
盘庚迁都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史学月刊》2001,(2):16-21
盘庚迁殷,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自奄迁于今之安阳洹南之殷墟,即今之小屯村一带.然而在今之洹南的考古发掘中,很难找到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文化遗存和遗物.随着考古发掘的扩大和发展,我们认为,盘庚始迁为漳南洹北的殷墟,历经小辛、小乙时期,至武丁时,都城稍稍南移,遂移至今洹南殷墟.盘庚始迁之漳南洹北,文献上称之为漳南之商丘,又可称亳、称殷.它与洹南之殷墟合则称之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墟),析则分别称亳与殷.由于盘庚、小辛、小乙居洹北仅二十多年,析称的史实遂被“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所湮没,致使人们忽略了盘庚始迁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