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1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是中原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城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在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中都十分罕见。该城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研究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以及研究我国城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增添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2.
综合分析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广泛参证相关文献资料,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原始社会末期,成都平原的土著先民已经创造出较为发达而具有文明因素的“宝墩村文化”,建立了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夏、商至西周,从汉水上游迁徙而来的巴蜀人兴建了虽然仍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古蜀王国,创造出由“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所反映的文明相当发达的“早期蜀文化”;东周时,楚人鳖灵取代蜀王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兴农开国而致使蜀国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富裕国家,致使“晚期蜀文化”成为楚、蜀糅合、多元一体的混融型文化。历秦入汉,基本上华夏化并且体现出华夏文化发展趋向的蜀文化,也就很快消融在汉文化的统一体中了。  相似文献   
73.
旅游开发对南昆山的经济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保继刚  蔡辉 《人文地理》1995,10(2):18-24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旅游开发的区域经济影响研究作了简单概述,然后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方法,选择南昆山作案例.研究旅游开发对山区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旅游业对南昆山的经济影响巨大,解决了南昆山镇12.46%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达到600万元以上的产值,对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4.
清朝人口迁移规模巨大有两个独特的原因:一为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二为清朝赋税制度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使人民获得自由.人口迁移的方向也不同于前朝,总趋势是从中原、江南等人口稠密区向人口稀少的边疆、山区、海岛迁移.清朝的人口迁移缓解了人口相对过剩的压力,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得当传播,有利于经济发展.从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秦汉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秦汉考古就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重视,先后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秦汉考古教材,但由于理论构建与体系建设的滞后,阻碍了秦汉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重新构建秦汉考古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全球史从一种编纂世界历史的方法演变成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为从动态角度研究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新方法。在秦汉考古学体系的重构与建设中,我们在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全球史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6.
绿色农业视角下青海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守琴 《攀登》2011,30(4):90-92
绿色农业是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青海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资源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也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对青海特色农业绿色化发展条件的分析,指出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实施路径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7.
塔西佗以传统“年代记”体裁写作自奥古斯都到图密善统治时期的历史。他的历史探讨最深刻的人性与政治的关系,以此论证元首政体的好坏与统治者品性之间的联系。塔西佗的政治生涯大部分在图密善时代度过,在图拉真统治时期开始写作历史。图密善的暴政使他对历史写作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而暴政带来的影响使他希望通过历史写作给贵族阶层提供政治教诲,培育政治上的审慎美德,以便服务于国家。历史写作上的谨慎和提供教诲的愿望,使他放弃了当时流行的皇帝传记体裁而选择传统“年代记”体裁。尽管“年代记”与皇帝传记一样,都把皇帝作为叙述中心,但塔西佗研究的重点是皇帝的统治技巧、计谋和贵族阶层对此的回应,这种叙述体裁的选择因而也是其写作意图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8.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郑韩故城热电厂墓地出土的l5件青铜器进行了分析,发现15件铜器的材质为铅锡青铜、锡青铜;制作工艺为铸造和热锻。热电厂墓地为东周时期郑韩故城贵族墓地,青铜器的初步分析研究为研究郑韩故城冶铸技术状况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9.
铁器文物保护中锈层化学稳定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土铁器文物在脱盐清洗后,运用化学稳定转化处理的方法将表面不稳定的铁锈转化成稳定、致密的锈层,然后进行钝化封闭,提高耐蚀性,最后进行防锈封护和表面消光处理。通过各种腐蚀性能测试,证明耐腐蚀性能有显著提高,综合处理的结果达到了文物铁器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80.
Cai, C., Liu Y. & Huang, D., February 2017. A new species of Loricera Latreille from Eocene Baltic amber (Coleoptera: Carabidae: Loricerinae). Alcheringa xx, xxx-xxx. ISSN 0311-5518.

Loricerinae is a small, distinctive subfamily of ground beetles, comprising only one genus Loricera Latreille. Only one fossil species is known to date. Here, we describe a new species, Loricera groehni sp. nov., belonging to Loricera based on a well-preserved adult in Eocene Baltic amber. Loricera groehni is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the obsoleta group of the subgenus Loricera s.str. based on the relatively long antennomere 3 and punctate elytral interval 7. The discovery of a new species morphologically close to the extant Loricera species from western China and northern India suggests that the obsoleta group was more widespread in the Eocene than it is at presen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Loricera is probably relictual. The fossil species, possessing conspicuous stiff setae on the basal antennomeres, was probably a specialized predator of springtails.

Chenyang Cai [], 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 China; Ye Liu [], Key Laboratory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PR China; Diying Huang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