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1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综合分析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广泛参证相关文献资料,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原始社会末期,成都平原的土著先民已经创造出较为发达而具有文明因素的“宝墩村文化”,建立了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夏、商至西周,从汉水上游迁徙而来的巴蜀人兴建了虽然仍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古蜀王国,创造出由“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所反映的文明相当发达的“早期蜀文化”;东周时,楚人鳖灵取代蜀王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兴农开国而致使蜀国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富裕国家,致使“晚期蜀文化”成为楚、蜀糅合、多元一体的混融型文化。历秦入汉,基本上华夏化并且体现出华夏文化发展趋向的蜀文化,也就很快消融在汉文化的统一体中了。  相似文献   
62.
Recent research has thrown considerable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the domestic sheep, but has not extended to ancient sheep specimens. In the present study, ancient DNA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eight archaeological sheep remains recovered from Erlitou archaeological site in Henan Province (ca. 2100–1800 B.C.) to explore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ancient sheep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sheep. We analyzed the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and coding regions of mitochondrial DNA from the remains by direct sequencing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all ancient sheep belong to lineage A defined by modern sheep sequenc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s that neither argali (Ovis ammon) nor urial (Ovis vignei) mtD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Erlitou ancient sheep.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ncient DNA analysis can serve as a powerful tool in tracing prehistoric population movement.  相似文献   
63.
刘林海 《世界历史》2012,(5):93-102,160
"中世纪"是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7世纪后期正式确立,是古代、中世纪、现代历史三分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语境中,"中世纪"的含义不断变化,由最初的欧洲的局部历史现象变成欧洲的一般历史时代,进而等同于封建社会,最后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但是,"中世纪"等概念在历史学的实践中也存在很大弊端。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史学界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质疑、批判乃至解构,并尝试新的历史分期法。中国史学界也逐渐校正了机械化的苏联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改变。但这些变化也带来一些问题,对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学科形成了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64.
中国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是遗产大国,但不是遗产强国。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世界遗产的申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还不够。通过分析我国的申报世界遗产现状,以预备清单为依据分析申报潜力,进而分析我国世界遗产申报的利益相关者、申报中的亮点与不足,并结合国外申报工作的先进经验,深入探讨我国申报世界遗产新思路  相似文献   
65.
对曾侯乙墓出土的126件古玉器,运用宝石学和岩石学知识,以肉眼观察鉴定为主,辅以部分样品的宝石学参数测试和物理谱学测试,鉴定出曾侯乙墓出土古玉器的玉质成分有玉质和石质两大类,玉质主要是透闪石质软玉和阳起石质软玉,石质主要是粉砂岩质。不同玉质的肉眼鉴别标志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6.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理循自始至终为中国参战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莫氏通过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向西方列强传递有关中国参战的各种信息、游说日本政界高层人物等多种途径,对中国参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参战对中国利大于弊,莫氏的这一行为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67.
中国和日本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期在许多地方有其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探讨这些异同点是当代兴起的比较考古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8.
在民间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们却是人民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节奏。人们通过富有缓冲机制的传统节日调节情绪。节日因自然规律或社会生活变迁而形成,人民的生活因节日而张弛有序。人们在求得精神需求满足的同时不自觉中维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69.
1985年12月,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藏简史》认为“藏蒙协定”(或称“蒙藏协约”)的签署是“虚传”(见该书第365页)。然而档案史料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如日本外务省于昭和三十九年三月出版的《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二年第一册中就收录了有关签订“蒙藏协约”的数通文件,反映了西藏和外蒙古代表缔结“蒙藏协约”的简要情况和协约的内容。现将这些文件译出,以供读者参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蒙藏协约”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及其政治智囊德尔智等人一手策划的。在辛亥革命爆发,国内局势动荡的情势下,喀尔喀少数世俗封建主宣布外蒙古“独立”更加坚定了十三世达赖喇嘛搞“西藏独立”和“藏蒙联盟”的分裂主义图谋。当时外蒙古虽已宣布“独立”,但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在国际上也未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承认,甚至连策动外蒙古自中国分离出去的沙皇俄国也坚决反对外蒙古“独立”。因此,十三世达赖喇嘛派遣缔结协约全权委员德尔智前往库伦与外蒙古当局磋商缔结“蒙藏协约”,彼此承认“独立国地位”等等,恰是外蒙古当局朝思暮想的,双方代表很快于1913年1月11日缔结了“蒙藏协约”。西藏政府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外蒙古当时虽然已宣布“独立”,但未得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承认,仍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西藏与外蒙古当局均不具有签订国际条约的资格,所缔结的“蒙藏协约”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发起的缔结“蒙藏协约”的活动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相似文献   
70.
区域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建霞 《人文地理》1996,11(2):56-59
持续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现实选择。文章概述了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及现实意义;阐明了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目标;论述了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认为持续发展是区域开发中各种因素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区域开发建设要满足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区域开发政策的制订也要把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