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3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ierarchical tendencies and functional patter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s space-economy by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cept of “megaregions.” Drawing on the burgeoning literature on megaregions, we first argue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egaregion concept does indeed present an effective tool to study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ond, we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key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16 prospective Chinese megaregions by constructing an index system consisting of 5 functions and 36 indicators. Third, we calculate an entropy index to rank megaregions according to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veal functional differences by applying cluster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stand out, identify different varieties of megaregions according to their dominant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 the main policy dimensions of the persistent west–east divides observed. The paper is conclu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potential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92.
93.
本文主要分析雍正年间“开辟苗疆”的商业经济影响。“苗疆”开辟后,打破了“生苗”地区的封闭状态,清水江和都柳江水运通道得以开通,形成了黔东南的交通网,依托“两江”的航运之利,黔东南木材贸易日趋繁荣;同时,清廷在黔东南置厅设卫,安插屯民,以及大量客民的流入,促使了农村场市的兴起;在与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一批商业城镇在“两江”沿岸兴起,初步构成黔东南地区的市场网络,共同推动了黔东南地区的商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94.
总括而言,道教像是模仿佛像而来的,这点谁也没有疑议.然而细论起来,有赖于道教像的成立,内中还隐含着许多复杂的情况.例如,作为佛道融合的典型事例,即以陕西省鄜县(富县)为中心的北魏石像,可说是北魏的宗教政策的一个副产物. 相似文献
95.
《山西年鉴》从1985年创刊,沧桑发展30年后,创造了2016年版至2020年版连续五年入选中国精品年鉴的优良成绩。本文系统分析其发展路径,并提出若干思考,以期为其他年鉴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近代日本开始进入战时体制,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和确保农村的稳定,军部控制下的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打击寄生地主、扶植自耕农和保护佃农的战时土地政策。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日本政府不得不对土地和粮食推行严格的统制政策,进一步使战时的土地制度走向极端,同时消弭了农村的寄生地主制。日本战时的各项土地制度是决战体制下的非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97.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多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动和曲折,其原因既有国际政治环境的因素,又有中日双方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的政策和措施上的问题。而在各种因素当中,日本的社会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华认识的变化应该说是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本文仅以冷战后日本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与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相互关系为考察对象,从国际政治环境、社会体制、舆论的变化进行考察,并进而分析今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8.
抗战时期是四川近现代史上公共卫生事业大发展时期。从发展速度、规模,开展工作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看,战时四川公共卫生事业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更具特殊的地位和价值。经过抗战时期的发展,四川奠定了在全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大省的地位。疫病防控、空袭救护、医药治疗是战时四川公共卫生工作的三大主要内容。但受经费的短绌、质与量发展的不协调、卫生行政体制的弊端等因素的制约,战时四川公共卫生事业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通常集中焦点于侵华日军的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这是事实。与此同时,当时关注南京局势、特别是身处南京的西方人士注意到,南京大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仇恨,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战争中得到强化,成为其坚持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而日本国家和日军的形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世界日益同情中国抗战,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以南京大屠杀为观察基点,可以判定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必将毁灭。 相似文献
100.
Shen, Y. & Wang, X.L., 24.6.2015. Foraminiferal biostratigraphy of the Bei’an Formation (Visean–Serpukhovian) in the Pengchong area of Liuzhou, Guangxi, South China. Alcheringa 39,559–572 ISSN 0311-5518The type section of the Mississippian Bei’an Formation is well exposed on both sides of the Beihuan expressway at Liuzhou in Guangxi, South China, about 700 m east of the Pengchong GSSP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or the base of the Visean Stage. Foraminifers are abundant and diverse (at least 59 species and 39 genera) in this section, and five foraminiferal zones are recognizable in the Bei’an Formation. In ascending order, these are the Pojarkovella nibelis, Koskinotextularia, Bradyina, Janischewskina and ‘Millerella’ tortula zones. Based on the foraminifers, the Bei’an Formation is regarded as being of middle Visean to Serpukhovian age, i.e., equivalent to biozones MFZ12–MFZ15 from the stratotypes of Europe, and the Visean–Serpukhovian boundary is placed at the base of the ‘Millerella’ tortula Zone.Yang Shen [shenybj@126. 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Xun-Lian Wang [wxl@cugb. edu. c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29 Xueyuan Road, Beijing 100083, PR Chin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