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3篇
  免费   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Pan, Z., Zhu, M., Zhu, Y. &; Jia, L., August 2017. A new antiarch placoderm from the Emsian (Early Devonian) of Wuding, Yunnan, China. Alcheringa 42, 10–21. ISSN 0311-5518.

Wufengshania magniforamini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he Euantiarcha (Placodermi: Antiarcha), is described from the late Emsian (Early Devonian) of Wuding,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referred specimens were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 in black shales, allowing a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of anatomical details. The new euantiar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orbital fenestra, an arched exoskeletal band around the orbital fenestra and a developed obtected nuchal area of the skull roof. Maximum parsimony analysis, using a revised data-set of antiarchs with 44 taxa and 66 characters, resolves Wufengshania gen. nov. as a member of the Bothriolepidida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infraorbital sensory canal diverging on the lateral plate, and the nuchal plate with orbital facets. New analysis supports a sister group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nolepis and the Bothriolepididae. Luquanolepis, a coeval euantiarch from the neighboring site of the new form, is referred to the Asterolepidoidei and represents the basalmost and earliest member of the Asterolepidoidei.

Zhaohui Pan* [], Min Zhu* [], You’an Zhu? [] and Liantao Jia [] Key Laboratory of Vertebrate Evolution and Human Origin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O Box 643, Beijing 100044, PR China. *Also affiliated with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PR China. ?Also affiliated with Uppsala University, PO Box 256, 751 05 Uppsala, Sweden.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李晶 《安徽史学》2015,(3):115-122
19世纪后半期迅猛发展的美国城市化,使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出现全方位的变化。同时,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导致公共卫生问题恶化,出现所谓的卫生危机,从而促发了城市公共卫生改革。此后,在美国城市的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方面都出现系列性变化,城市公共卫生开始走上正轨。在此过程中,政府开始直接干预公共卫生,大众卫生意识得以强化,为美国城市卫生事业留下了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4.
李月新 《史学集刊》2016,(4):111-118
入閤礼在契丹传统礼仪生活和宗教信仰中找不到任何痕迹,其作为朝谒礼仪的一种起源于唐朝,与当时的内朝制度关系密切。唐末因乱礼阙,皇帝渐废正衙视朝,而入閤日重。五代之后皇帝于每月朔望日御正衙入閤成为定制,入閤礼遂成五代盛礼。辽太宗时期两次行入閤礼的实践,既体现了在辽初礼制建设中对中原五代礼制的继承,也是契丹国家性质转变的外在表现。辽朝中后期,在国家礼制建设日趋完善的同时,由于受北宋及契丹国家二元政治体制的影响,入閤礼废置不行。但是中央官系统中的东西上閤门司却得以保留,成为职掌辽朝礼仪的主要部门之一,在辽朝中后期国家礼仪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制作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的制作工艺,对部分金属佛像进行了科学分析,表明制作各种铜佛像时,主要使用失蜡铸造工艺,已使用多种金属元素作为材质,阿嵯耶观音像和其他铜像是以含砷的铜合金为特征,金质佛像的材质主要用金银合金,铸造小铜佛像则采用复杂的合金成分配比。根据铭文和绘画资料分析,这些金属佛像主要是大理本地的工匠制作。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古代彩绘文物中胶结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对古代彩绘中常见的胶结物(蛋白质类胶结物、植物胶、干性油、天然树脂、天然蜡)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整理。通过对数据库中发文时间截至2017年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系统检索,对期刊论文的年份、收录情况、期刊种类、作者、研究机构、被引数和影响因子等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以此了解国际国内彩绘文物胶结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此外,还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免疫分析技术在彩绘文物胶结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统计,以此了解免疫法在检测彩绘文物蛋白质类胶结物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大营子冶炼遗址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大营子村南侧的大山的北坡上,包含东西两区冶炼遗存。东区冶炼遗存年代较早,至迟在公元前1 400年已开始冶炼活动。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示踪研究显示大营子冶炼遗址东西两区均使用了来自林西县大井古铜矿的多金属共生矿石,直接冶炼铜砷锡三元青铜合金。大营子冶炼遗址东区冶炼遗存的年代测定,获得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测定结果,为探讨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一层明间南向宝座的栏杆罩镶嵌着一组精美绝伦貌如金纱窗的漆纱隔心。类似的隔扇装修不仅在故宫,甚至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符望阁保护修复过程中,发现漆纱隔心存在损毁严重、工艺失传、复制难度大等问题。为对该组漆纱进行研究,运用剖面显微分析、扫描电镜与能谱仪分析、显微红外光谱及多种色谱-质谱联用等实验室科技手段,明确了漆纱由内而外"织物纱芯-双面贴纸样-双面上漆贴金-双面纸样上施绘"四层基本结构关系,以及单侧14个亚层所用的无机、有机材料,为漆纱的保护和复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在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西北地区的文物遗址环境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文物的目的,通过对开放式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环境的建筑结构、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分析监测,并与封闭式汉阳陵博物馆外葬坑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单从环境温湿度恒定、阻挡室外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角度来讲,封闭式的汉阳陵博物馆存在明显的优势。但依然不能阻止温湿度的季节间波动和室外空气污染物渗入的威胁,同时还要预防室内污染的发生,并且出现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文物良好保存和观展目的。所以依旧需要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既能保持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和洁净,又能缓解全封闭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最大程度延长遗址文物的寿命的同时,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本对比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