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6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20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93篇 |
2012年 | 119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222篇 |
2008年 | 147篇 |
2007年 | 183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Until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no sense of a Tibetan prehistory. Beginning in the 1970s, however, Chinese archaeologists began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plateau, and began to draw an outline of the deep Tibetan past. The pace of research accelerated rapidly in the 1990s, which brought this outline into sharper focus. This paper reviews what is known of Tibetan prehistory until the seventh century A.D., when the Tibetan empire was established. Topics covered in this paper include a consideration of the antiquity of a human presence upon the plateau, changing adaptive strategies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glacial epoch, the advent of the Neolithic,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plexity. Despite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our knowledge of the Tibetan past, much work remains to be done before models of process can be examined in any detail. 相似文献
952.
云中古城位于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西侧,西南距托克托县城关镇约35公里。古城地处平坦辽阔的土默川平原南部,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图一)。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始建于战国,历经秦、两汉、代魏,为时九百余载,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建立时间最早、规模较大的城址之一①。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特别是呼和浩特平原地区地位较为重要。关于云中古城,目前我们的认识还相对较少。以前在古城及周边地区只做了些零星的工作②。近年来,笔者曾在城内进行过小面积的考古发掘,对古城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笔者不揣冒昧,就相关… 相似文献
953.
定额制度与区域文化的发展——基于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一般学者认为学额是量化研究清代区域知识分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也是衡量地域化儒学发展和普及程度的标志之一,进士则是反映各地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但是清代许多相邻的州县学额相同或相差不大,出产的进士数量却相差甚远。文章以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讨论范围,在阐述学额、解额制度的基础上,详细考订了各府州县学定额的变化过程。然后选取清代前、中、后三个时期,分别统计各州县中举人、中进士人数,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定额和各地中进士人数显著相关,即定额制度对各地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54.
张鹤泉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8,(1)
北魏后期,国家开始设置“道”。这种“道”,实际上是为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规定的活动范围。因此,北魏后期“道”的设置是与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任职联系在一起的。由这种设置特点所决定,“道”成为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活动的特殊区域;“道”的设置具有临时性,其存续时间与大使、征讨都督与行台的任职相联系;“道”规定的区域范围是不明确的。至北魏末年,行台的设置开始具有地方官化的趋势,其明显表现是多以州刺史和都督诸州军事兼任。因而,与这些行台的任职相联系的“道”不仅设置的时间延长,并且具有比较明确的区域范围,实际上成为一种不稳定的行台区。这种不稳定的行台区,正是东魏、北齐稳定行台区产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955.
956.
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历年所出历日简牍,秦和汉初的历法得到了初步讨论和复原,得出了一份秦到汉初这一时期比较可信的历日表。 相似文献
957.
958.
清代班房考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班房,又称班馆,是明末以后迄有清一代在国家正式的监狱之外由地方官吏非法设立的管押轻微未决人犯及干连人证的场所。所谓差馆、押馆、卡房、歇家、便民房、自新所、候质所、知过亭、支搁亭、中公所等等,均名异实同。笔者在通过对班馆概念的语言学分析和班馆现象的文本信息分析后,引入资源、实践与时空概念对班馆的结构化过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与其说是将班馆作为实体加以把握,毋宁说是将班馆置于行为过程的关系网络之中加以审视,目的则在于采取新历史法学的路径勾勒“纸面法”与“活法”(或者说“显规则”与“潜规则”、“法律表述”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转换规则”,将帝国的法律和法律的帝国视为多元的同一,认为班馆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博弈/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959.
关于山东滕州前掌大M3、M4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掌大M3、M4一直被认为是商代晚期墓葬,但是两墓出土的青铜銮铃、车辖和陶三足盘却是西周时期才出现的器物,M3有墓上建筑,且被M4打破,说明两墓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不可能为同时墓葬,综合其他遗物的年代分析,M3为西周初年墓葬,而M4则为西周中期早段墓葬。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