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4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4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黄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3,5(1):31-34
传统技术是活的文物,应该加以整理、保护与研究,传统技术所包含的古代科技信息对古代技术研究有极大的启示。传统泥型铸造技术为研究中国古代陶范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信息;植物硅酸体测试结果表明,传统泥型铸造技术与古代陶范铸造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2.
353.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同源村落成因的系统分析,动态地揭示了村落密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力因素。研究发现,早期的村落主要通过结构型裂变、灾害型裂变、行政型裂变以及村落的次生分化使村落数量得到了迅速增长,并逐步完成了空间上的密集化过程。 相似文献
354.
355.
北平和平接管时期的街道工作组是人民政权的临时派出机关。工作组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完成了摧毁保甲制度、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群众拥护的街政府三项艰巨任务,为新中国定都北京奠定了初步的政权基础,并为以后中共接管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56.
一、鲜明的学术个性李振宏先生的《历史与思想》(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学著作,这个特色就是鲜明的学术个性。“学术个性”这个词是著名史学家朱绍侯先生在为《历史与思想》所作的序言中提出来的(此前似乎未见有人专门论述),极具启发性。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该书及其作者的学术风格,而且为今后历史学改进研究方法乃至繁荣、发展学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的确,学者和学术研究需要有学术个性,只有创造性的研究才能发挥出学者的学术个性。在《序言》中,朱绍侯先生指出,李振宏“是一个有学术个性的人”。随后便以点睛之笔评价他的“学术个性”,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全面性和整体性。表现在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兼顾。朱先生说李振宏的学术个性一方面“表现在比较大气,他的研究多是比较宏观性的问题,而且喜欢写大文章”。笔者以为,各个学者的学问(或学术研究)既有高下之分,也有大小之别,这两者往往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学问的大小取决于学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观察视野。作小学问者通常仅研究局部的和具体的问题,或只研究某一段,甚至终身仅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事件。有的人尽管研究面稍宽一些,但是只顾微观而缺乏宏观的眼光,... 相似文献
357.
目次一商代亲称前的数字问题二商代亲称前的大、中、小问题三商代亲称中的"高"与"毓"四结语简单而言,亲属称谓是指那些反映人们亲属关系的称谓,如祖、妣、父、母、兄、弟等一系列基本称谓。商代亲属称谓前的区别字意义重大,它和亲称共同规定了成员的家族乃至社会角色。然而,对于区别字问题,此前学者虽已有很好的讨论,但仍存留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58.
黄普基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4):135-144
本文主要通过对《燕行录》相关记载的分析,来探讨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式。这一地区内部的各个区域之间,其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形式均有所不同;同时,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上述地域及城乡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59.
汉代画像基葬由于分布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将它们加以综合审视,从中可以发现汉代画像墓葬从兴起、流行、昌盛到衰落的发展历程.对各地不同时期画像墓葬的种类与特色,本文也有一个整体上的比较和揭示. 相似文献
360.
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叶以前长江上游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燃料时期燃料总体十分富足,唐宋元明时期个别煮盐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薪材匮乏的现象,但并不影响总体的生物质燃料的丰富充足状况。长江上游最早在汉代就开始发现火井,并在晋代利用天然气作为手工业燃料,但直到清代才逐渐在川东、川南部分地区盐业中广泛使用,而在生活中较多使用天然气等液化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煤炭在中国也是早在汉代就开始,在长江上游的使用早在唐宋就出现,但很长时期内不论是在生产中或是在生活中都是煤炭与木材、木炭并用。近代以来,城市生活和生产煤炭使用范围扩大,但农村受多方面的制约,煤的使用程度并不十分普及,直到今天,农村生物质燃料仍为主体。由于人口压力、工业化过程中燃料换代不能实现,清中叶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是长江上游生物质燃料的危机时期,也是从生物质燃料向非生物质燃料转换的转折时期,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达到顶峰。近十多年来,由于液化气、煤炭、沼气、电力等非生物质燃料大量使用,燃料换代加速,加上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实际生活人口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烹熟可食用品增多,虽然生物质植物燃料在农村仍为主体燃料,但城市乡村的生物质燃料薪材采伐量大大减少,森林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