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21.
关于我国旅行社组织结构高度战略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略管理是现阶段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战略管理需要有合适的组织结构作为保证,因此,本文提出了调整我国旅行社组织结构以加强其战略管理的三项措施:一、加强团队建设;二、组建战略管理项目小组;三、建立信息系统部。  相似文献   
222.
我国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 ,是整个华侨华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与薄弱环节 ,需要填补的空白众多 ,有待探讨的问题不少。本文就少数民族华人的辨识标准、人数估计、出国原因、经济活动和重大贡献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23.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间,因地震导致的馆藏文物损毁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在部分博物馆成功进行了一体化防震示范应用。但总体而言,馆藏文物防震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水平仍相对滞后,部分博物馆存在防震措施不合理、日常管理匮乏、应急能力不足等现象,亟待健全馆藏文物防震应急管理体系,其中应急预案的编制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博物馆能够全面提高防震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合理利用各类防震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更好地保护馆藏文物。  相似文献   
224.
何景成 《华夏考古》2007,(2):102-106
本文根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有关商代史族的记载,结合文献中薛国的记载,认为“史”应该是商代薛国的族氏铭文,山东前掌大墓地应该是薛国的贵族墓地。  相似文献   
225.
本文对《郭店楚简》中的“迁”、“兢”、“工”等字提出了新的释读;并为楚简“去”、“慎”字的释读提供新的文献证据。  相似文献   
226.
中国古代的玉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汉代主要葬玉之一的琀蝉,在史前时期主要发现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中,并且主要出土于瓮棺葬的底部,应该与某种丧葬仪式或灵魂观有关。汉代以前,“蝉”是楚文化地区的称呼,中原地区称为螗蜩、蜋蜩等,再给合楚地发达的巫文化、鬼神观念,推测中原地区的琀蝉,不仅其形态,而且其作为葬玉的功能,可能主要是来源于楚文化。  相似文献   
227.
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由笔者与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长王前华等于1999年秋冬之际发现。当时,笔者正在主持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考古发掘,并认为该坛址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期建造的“北郊坛”遗存④。根据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361年)宋濂所写的《游钟山记》所言,刘宋“北郊坛”距南朝著名的钟山上定林寺不远,而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的钟山上定林寺,是高僧僧事占撰写《出三藏记集》等佛学专著、刘勰完成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以及齐、梁时代佛界大德僧柔、法献、僧远、法通、道嵩、超辩、慧弥、法令、  相似文献   
228.
和奇 《四川文物》2021,(2):61-73
以考古发现及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可对战国秦汉时期滇池区域石寨山文化农业面貌进行讨论。石寨山文化有完整的农业技术体系。该文化居民有一套完整的以锄、铲、镰、斧等为代表生产工具体,且工具种类的使用具有倾向性,牛耕还尚未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稻、麦、粟复种的作物结构已形成,掌握一定的灌溉以及粮食储存技术,并且还可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仪式。  相似文献   
229.
大渡河上游的史前文化可以初步划分为四期5段,第一、二期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陶器的演化序列明晰,也有准确的地层叠压关系,它们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而第二期、第三期之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陶器面貌的不同表明文化性质发生了变化。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时期,先民平时农耕,农闲基本不饲养家畜,而是以狩猎获取肉食为主,唯一的家畜狗可能是作为先民狩猎的伴侣。第三期至第四期文化时期,农业在逐步发展,渔猎和驯养对象的种类在增多,家畜驯养和渔猎技术有所提高。导致这一倾向的出现可能与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有关,也可能与气候环境恶化、狩猎和采集的空间和对象缩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30.
神话、传说与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为此,文章重新启用和评价了爱德华·泰勒关于神话传说属于"原始文化"的概念,从而在理论上找到了由神话传说到历史的通道,因为在此概念下神话传说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都包含了构建史前史的要素。为了借鉴这些历史因素,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考察和解释神话传说的模式,即以"信史"或"真实的历史"为出发点,以信实性为衡量标准,将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神话传说分成若干层次。作者认为,由于各种神话传说所包含的历史真实因素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特点,因此必须综合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才能对形态各异的神话传说进行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