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夏寒 《东南文化》2007,(1):40-48
南京地区明早期的贵族、勋臣墓葬主要为官方营建,双层仿木结构墓葬仅出现于洪武初年,很快单层前后室砖墓成为主流。沐英家族因其特殊的地位,始终保持了横前室加并列后室的形制。太监金英墓仿帝陵采用了前、中、后三室形制,明显逾制。都城北迁之后,该地区大型砖室墓数量减少,面积也减小了许多。  相似文献   
25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包括曾经在这块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各民族人民不仅共同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也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即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各民族人民自强不息、共同发展的精神。  相似文献   
253.
韩行方  房学惠 《文献》1999,(4):265-280
这里刊布的是旅顺博物馆所藏劳乃宣致罗振玉的信札计16通.这些信札写于1914-1919年间.从中可以看出清朝遗老们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失落心态以及他们从事复辟活动的若干细节.  相似文献   
254.
养心殿研究性修缮过程中,位于正脊中央的镇物宝匣向世人展现了明清皇宫建筑中的镇物文化。镇物宝匣是皇宫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匣内常放置多种镇物,其中有机质镇物变化较大。养心殿宝匣内装有金钱、元宝、宝石、丝织物及若干木条。其中木条已老化变黑,难以辨识。本研究通过传统微观结构观察法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初步判断木条共5类,分别是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Spreng.、檀香Santalum album L.、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阔叶黄檀Dalbergia latifolia Roxb.、大果紫檀Pterocarpus macrocarpus Kurz.。前两种属于香药,后三种属于红木类木材。三种红木的发现,也为嘉庆年间宫廷内使用此三种红木提供了直接证据。结合文献考证,可能是清宫廷内资源利用及官场的腐败等诸多因素,致使修缮官员以木材边角料代替了部分香药、谷物。养心殿镇物宝匣中木条种类的鉴定对揭示清中期宫廷镇物文化、木材的利用及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5.
左家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农安县高家屯村西南500 m处。2015年因河水侵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猪、狗、羊、马等动物骨骼。通过对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与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左家山遗址为一处夏秋季节性居址,先民的生业模式以狩猎、捕捞和采集为主,同时饲养少量家畜。辽金时期该地区被称为“黄龙府”,通过对墓葬内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推测其与少数民族的“烧饭祭”“殉羊”“殉犬护送灵魂”“头蹄葬”等丧葬习俗密切相关,这为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证据;随葬动物种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伊通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业模式为农牧结合,且伴有少量的渔猎活动。  相似文献   
256.
夏寒 《南方文物》2005,213(1):54-60,34
青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沙岗镇青墩新村,地处长江北岸,其所属的沙岗乡即扬通古江堤。这一带处于里下河地区的南部,地势低洼,平均海拔3米,遗址四面环水,面积约2万平方米,在江淮东部属于中等规模。70年代末南京博物院在青墩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和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257.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rural landscape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under investigation at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gmatic levels concerns how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character of rural landscapes for conservation purposes.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adopting a cultural landscape perspective with the support of point cloud technologies to capture spatial patterns of rural landscapes. This approach was explored by reference to Tunpu villages in Guizhou, China—these being a specific kind of military fortress settlement. Cultural landscape values and landscape characters of Tunpu villag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document analysis. Aerial and terrestrial photogrammetry and laser scanning systems were combined to collect and process spatial information at environmental, village, and architectural scales. Point cloud models can quantitatively represent villages'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or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heritage significance. We conclude that the strengths of point cloud technologies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ural landscape heritage documentation from a cultural landscape perspective. This mixed‐technology approach could also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documentation,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methodologies applied to rural landscap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58.
陕绥划界是民国初年西北地区省界调整中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上自北京政府、陕绥各级地方政府,下到争议区的伊克昭盟王公、士绅民众,分别从国家政令统一、边疆安全、争议区经济利益归属、基层社会事务决策权归属等角度,围绕蒙陕边界地区的划界问题展开利益诉求。蒙陕边界地带士绅民众在清末督办蒙旗垦务大臣贻谷整理垦务时期认购土地,拥有了争议区土地的所有权,其是否会因为政权更迭而发生改变,遂成为陕绥划界纠纷的核心问题。在近八年的纠纷过程中,北京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陕、绥双方)、地方各系势力与两级政府之间展开利益角逐。最终,北京政府让步于既成事实的陕西一方,即移民不可能退回去的事实。而陕北沿边地方政府和士绅利用自身的威望和号召力,对争议区内民众进行宣传和引导,组建利益共同体,维护地方社会事务话语权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59.
本文题目取自严文明先生《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古代文明》一文①,该文写于1999年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之际;加"中国"二字是为了突出先生的研究重点。研究古代文明,需要以考古学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展开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这是严文明先生对学术界的提示,也是他自己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260.
韩岩 《攀登》2011,30(2):130-132
开架借阅是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方向,它使图书馆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开架借阅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