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篇
  2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engag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f place and place‐based social and cultural specificities through a process of re‐crea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of Lugu Lake, a tourist destination in China's Yunnan Province, and of the Mosuo people, the local minority which practices a unique marriage system. We investigate how Mosuo society has been imagined in popular discourses and representations through two cultural labels: matriarchy and free sex. We also discuss how the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of Lugu Lake have restructured the encounters between the local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men, and the incoming tourists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e interrogate the complex processe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which both the tourists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renegotiate and reconstruct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within various inside–outside connections and interactions. Our central argument is that the sex encounters between tourists and the local Mosuo are conditioned by popular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of the sexual practices of the Mosuo. But the encounter in tourism between the gazer and the gazed also accommodates complex identity formations and the renegoti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empirical observations are twofold: first, the locality of Lugu Lake has been reproduced with folk and tourist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into an erotic frontier of free sex; second, we also argue that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in this case is a reciprocal process which involves the local Mosuo's renegotiation of place‐based identity, in a pursuit of imagined progress and modernity.  相似文献   
202.
文章介绍了第二轮《哈尔滨市志》篇目设置及细化过程。在篇目设计修改的过程中,《哈尔滨市志》充分注意和体现了时限内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文章最后介绍了《哈尔滨市志》篇目设计过程中的5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3.
杨奂、郑思肖的正统观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正统论是有特点的 ,北方的杨奂是代表 ;南方代表是郑思肖 ,他在纲常的基础上 ,又加进了辨华夷的思想。从正统论发展历程来看 ,郑思肖正统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开明代纲常、华夷正统论的先河。《大义叙略》是郑思肖正统论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204.
为研究我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及工艺,使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旬邑上庙遗址出土的一副南北朝至初唐时期马具中青铜卡带背面附着的多层有机残留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黑色残留物为动物皮革,老化严重,已无法判断种属及鞣制工艺;下层残留纺织物为大麻纤维平纹编织而成,其经纬线差异显著,编织密度较低。二者共同构成该件马具之鞦。研究首次发现,马具上各青铜部件间系带使用了纺织品包裹皮革的制作工艺,可见当时马具的发展已初步成熟,人们充分认识到大麻制品及动物皮革作为马具系带的特征优势,并能将二者结合使用。研究结果可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马具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该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5.
《门楼图》是慕容智墓壁画中保存最完整、幅面最大、价值最高的一幅壁画,对于研究唐代早期门楼建筑风格、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墓葬特征、唐与吐谷浑民族关系史以及唐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其自揭取后,随着本体结构与保存环境的变化,正面临着各类病害的威胁,亟待保护修复。遂本研究以《门楼图》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壁画成分分析,研究壁画制作材料类别及性能;通过壁画病害研究,确定病害现状与成因,并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对壁画典型病害进行科学治理,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干预手段,按照背面保护修复—正面保护修复—美学修复的顺序进行修复干预,以求能最大限度保障壁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壁画未来的保护展示和价值提取奠定基础,也可为其他相似壁画的保护修复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6.
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出土的彩绘白灰面进行了成分和制作工艺分析。采用偏光显微分析、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分析了该彩绘面的颜料和石灰层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该彩绘面的胶料成分。结果表明,该彩绘面的颜料由铁红,铁黄和绿土构成。白灰层由碳酸钙构成,部分样品中存在双层白灰层。GC-MS分析表明,该彩绘面的胶料含动物胶,可能还含蛋类。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旬邑彩绘白灰面的制作工艺和与后期壁画制作工艺相似,对其组成和工艺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先周时期关中地区壁画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7.
208.
白蚁是一种古老的害虫,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危害原址保护的木质文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原址保护木质文物遭受白蚁侵害的情况以及灭治方法。其中,以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为毒饵,采用监测-毒杀-再监测的方法杀灭白蚁低毒高效,对文物损害最小。另外,以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生物感染白蚁,或采用植物及其提取物灭杀白蚁,是有待探索的灭蚁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9.
空间隔离视角下中西方城市社会排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已成为社会排斥研究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对空间隔离与社会排斥的内在逻辑及其重点研究领域进行阐述。总体上,社会排斥研究的空间维度聚焦于资源和机会的非均衡配置及流动性障碍导致的边缘化过程。具体来讲,从邻里结构性特征中辨识潜在的被排斥主体,强调了社会排斥产生的物质基础;厘清不同尺度、不同空间类型下空间隔离与社会排斥相互作用机制,为消除空间隔离产生的社会排斥障碍提供实践基础。基于社会融合发展目标,提出融贯社会空间隔离到社会空间融合的分析框架,为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10.
为保护壁画文物,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大雄宝殿为例,对汶川地震作用下殿内壁画的震害进行了研究.根据震后勘查结果,讨论了大雄宝殿壁画的典型震害症状,分析了古建筑侧脚构造对壁画抗震的有利影响.根据大雄宝殿壁画加固工艺作法及古建筑榫卯连接特点,建立了大雄宗殿的震前有限元模型.为研究汶川地震作用下壁画的震害特征,首先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然后将模拟汶川地震波进行调幅,然后作用于大雄宝殿进行地震反应分析.通过采用时程分析法,获得了地震作用下不同时刻壁画整体的内力与变形响应峰值,并获得了典型节点的地震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大雄宝殿壁画开裂与空鼓的主要原因是面层与墙体粘结不牢导致的受拉破坏;地震作用下壁画保持稳定的振动状态;为提高壁画的抗震性能,壁画木框与外墙板间应加强连接,并在空隙处填塞隔震材料,同时应加强壁画本身保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