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左江沿岸保存着许多古代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珍贵化遗产——岩画,左江岩画有她自己的模式、风格、特征,当把这些共同的特征结合起来后,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52.
秦汉之际夷越各族基本完成了夏化过程,这与吴文化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53.
论清末东北宪政改革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施宪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是清末东北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是通过官制改革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 ,加强了地方公署对边疆的控制 ,为东北实施宪政铺平了道路。二是把司法独立作为实施宪政的关键 ,完善了近代地方司法体系。三是以地方自治为实施宪政的基础 ,促进了东北近代民主运动的发展。四是以谘议局为实施宪政的后盾 ,扩大了谘议局参政的深度和广度 ,并充分利用谘议局与商会的特殊关系 ,使公署、谘议局、商会形成一个有机体 ,从而东北的宪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4.
黄安年 《史学月刊》2008,11(1):93-99
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在美国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支不畏艰险、勤劳朴素、沉默奉献的生力军,为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5.
黄正柏 《史学月刊》2008,2(2):102-110
欧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以基督教为基础的文化上的同一性,但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欧洲认同".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认同成为欧洲人们的主要和基本的认同.当代欧洲一体化中始终存在是否坚持民族特性/认同的斗争,一体化进程没有取消民族国家认同,也没有形成真正超越民族国家的欧洲认同.但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认同发生了变化,变得具有开放和兼容性.这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对待"认同"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6.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给遗产地带来的影响日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实证调查与相关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两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发现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与旅游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反之,负面影响感知与旅游的发展水平成负相关;研究结果从居民角度还反映出当今旅游地旅游收益分配机制存在的不公现象.  相似文献   
57.
在宗教世界观流行的中世纪穆斯林社会,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以历史唯心主义理论为主流。但西方伊斯兰社会出现的史学大师伊本.赫勒敦在自己的史学理论中,却较为深入广泛地体现出历史唯物论思想。这种唯物论思想在论述民族的兴衰、人民的经济活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和王权产生的物质要素等各方面均有体现。他的这些唯物论思想对近代西欧的相关理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大钊、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和白寿彝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史关系问题作了现代解答,将其内涵拓展到四个方面,即:史学与文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关系、史学与文学认识(思维)形式的异同及相互关系、文史撰述的异同、史家文学性的才能和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家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现代史学领域文史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的修复效果,首先检测了产纤维素的醋杆菌Acetobactersp.PDA静置培养时的生长,然后将其与小块的饱水木材一起静置培养,通过测定木块处理前后的湿重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0.
青铜箭镞是古代制造量最大、一次性使用的兵器,与要求甚高的青铜剑和青铜礼乐器等相比,在选材和表面处理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锈蚀过程最能反映材料在经过数千年后所产生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潮湿,埋藏条件复杂,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等分析测试技术,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地区战国晚期古墓中出土的青铜箭镞的锈蚀现象和锈蚀机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古代青铜器的保护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资料。结果表明,青铜箭镞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完全矿化层、过渡层和心部原始材料等三个特征层,不同特征层具有不同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致密性,以及显微硬度等;并沿横截面观察和分析了锈蚀层中的微裂纹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即,平行于表面的裂纹是由矿化层氧化物膨胀引起的剥离开裂,其进一步发展将形成“粉状锈”,而垂直于表面呈放射状的裂纹是当圆柱形箭镞杆膨胀时,矿化层的塑性差,抗变形能力低而产生的开裂;锈蚀机理研究认为青铜器的锈蚀过程是环境中杂质元素通过过渡层沿界面能较高的α固溶体和(α+δ)共析体晶界或孔隙等缺陷逐步向内部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