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星级酒店相对效率集聚的空间分析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涂玮 《人文地理》2013,28(1):121-127
选取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改进的DEA模型,对省际星级酒店的相对效率进行测算,进一步对相对效率的空间集聚态势及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大陆星级酒店相对效率的变动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大部分省份星级酒店的规模效率处于递减状态,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星级酒店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中国星级酒店相对效率及其空间集聚态势都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的态势,各项效率的影响机理不同。最后基于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对提高星级酒店相对效率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2.
郭文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13,28(2):117-124
本文以皮埃尔点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相似文献   
63.
大都市圈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国际创新的主要支点。我国三大都市圈在我国创新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内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大都市圈的创新能级体系进行了比较,并应用重力模型,对中心城市创新引力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了三大都市圈内部城市的创新联系。  相似文献   
64.
城市扩张带来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增加,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探究通勤时间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通勤交通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中的CHAID模型,以南京市为例,在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探讨了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影响因素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居民通勤最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职业类型次之,性别、每月交通费、住房信息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可达情况等也影响不同类群居民的通勤时间,但影响程度递减。最后,论文归纳了南京市居民关于通勤时间影响因素的若干特征,相应提出了改善通勤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65.
张敏  黄贤金  张捷  姚磊 《人文地理》2012,27(3):147-151
本文梳理了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总结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机构由基础层、应用层、联合应用层三个层级组成。将南京大学九十年的人文地理学科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1919年到建国初期的近代中国人文地理学源地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承担全国性科学研究和生产任务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的优势学科凸显,同时"大人文地理科学"蓬勃发展与国际化阶段。认为南京大学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科发展有四大贡献,即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摇篮与创新源地,中国人文地理学思想理论发展的中坚,中国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以及中国人文地理学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主体。  相似文献   
66.
居民的行为是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对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遏制环境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同时与公众的环境态度和行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态度是否会影响人们实施环境友好行为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在海口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所持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影响。采用"新生态范示"量表(NEP)测量居民的环境态度,并根据环境态度倾向,运用K-Means聚类法将居民划分为近生态中心主义者、近人类中心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持不同环境态度者在环境友好行为意向与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7.
本文首先明晰演化经济学核心概念在文化研究中的内涵,进而构建了一个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文化观念嬗变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分析了江苏区域文化观念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区域文化发展变迁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遗传、变异、竞争、选择、路径依赖等是关键词和主旋律;源于文化的强大遗传作用,文化发展深深的植根于历史传统;文化变异产生的新奇、创新形成文化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文化发展以竞争为重要的外部选择机制;文化发展易于产生"路径锁定"。  相似文献   
68.
商时期青铜铸造业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金属制品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商代青铜礼器一直被敬奉为神殿中威严无比的圣物。自二十世纪初叶以来,西方世界也视其为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那时,安阳遗址中被秘密盗掘流散于世的古物佳品,引起了西方收藏家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开始倾心研究奇特的铸造工艺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69.
博物馆文物环境因装饰材料所致甲醛污染以及由此产生对文物危害问题已被普遍关注.为了评价净化材料实际使用中对污染物去除净化能力,搭建了静态试验舱,建立了该环境中甲醛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甲醛溶液法和人造板散发法两种产生甲醛气体的方法,以及吸附材料不同加入方法等对净化材料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试验舱内甲醛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净化材料脱附量检测方法,分别测定了活性炭和三种壳聚糖基净化材料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用人造板散发法产生甲醛气体方法能用于甲醛净化材料的评价,得到净化率指标反映了净化材料在实际文物环境中的应用效果,脱附量指标能直观比对和反映净化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0.
本文根据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发掘资料,初步探讨了六朝至北宋巴东城市布局、仓廪与信仰方面的状况。作为三峡地区首次发现的完整的唐宋时期县城遗址,其发掘证实了同期巴东县在县治规模、仓储建设、信仰变迁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厘清了以往的相关歧见,并弥补了传世文献的阙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