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9篇 |
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8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故宫博物院藏有传承自明代宫廷的清官旧藏洪武瓷67件,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明代官窑瓷器特点,器物风格具有鲜明的由元至明过渡阶段的时代特征.结合景德镇明洪武制瓷历史背景、洪武瓷研究以及其在清宫中的原藏位置,可知清宫旧藏洪武瓷是景德镇洪武官窑受命为宫廷烧造的瓷器,反映了此时景德镇制瓷风格处于由元至明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22.
中日文学特质的差异是灼然显在的,本文追本溯源,通过对《诗经》和《万叶集》的分析比较,探讨了中日文学在诗歌的社会道德功能、咏歌爱情与自然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性及其所自。 相似文献
123.
124.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今8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之后,才真正意味着人类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开始.距今5500年前后降温以及由此带来的干旱,使甘青地区这一时期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甘青地区葫芦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的社会复杂性,可能是在资源紧张状态下的一种人类文化行为的生态调整.甘青地区距今4500年气候转变可能首先促进或刺激了齐家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气候转变的幅度增加,环境条件渐趋恶劣并超过了当时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西北地区史前农业体系不可避免的发生彻底地解体和衰落.长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导致齐家文化的衰落以及齐家文化之后较长时间农业文化的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5.
为研究汉代髹漆工艺中是否含有淀粉粘结剂,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提取了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中的残留物.实验结果显示: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具有十字消光特性的淀粉颗粒,粒度大小在13至25μm,且有加热糊化的现象,加热温度在60至80℃,加热时间大约在30min以内.本实验证实在汉代漆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淀粉作为粘结剂,为研究汉代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6.
博物馆环境监控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对博物馆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有效途径。为广泛发挥物联网在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内涵,分析了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有害生物四方面监控的特点与需求,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几项重大文物展览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情况,指出大力加强博物馆环境适宜的监测技术研发,是实现博物馆环境风险预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7.
含光门土遗址属于室内土遗址,通过对土遗址病害、博物馆内温湿度、不同深度含水率长期监测及土样渗透系数、硬度测量发现,在相对密闭环境中,含光门土遗址在冬春季泛碱、剥落及春季严重霉菌等病害反复发生与遗址水分“单向蒸发”周期性变化有关;周围草坪浇水、降雨、城市排水渗漏向遗址内部渗流引起土遗址管涌的直接破坏。分析了地下水分变化引起含光门土遗址病害的原因,提出了在博物馆两侧设置隔水墙为主要措施,防止周围地下水渗流对土遗址的直接破坏作用,保持博物馆内恒温恒湿,防止地下水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劣化影响。本研究可为含光门土遗址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本文以广州白云山作为研究对象,在前期采用\"游客使用图片\"(VEP)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模型。基于1947份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结构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了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与数据拟合良好,修正后的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更加清晰、信度与效度更加理想,同时验证了地方依恋的二阶因子结构,即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结构由环境景观维度、休闲维度、人际社交维度和设施服务维度4个维度及16个具体特质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29.
为研究出土墓葬青铜器铸造地,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湖北襄樊的余岗、沈岗、团山、陈坡四处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泥芯、陶片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与山西侯马、武汉盘龙城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研究显示,襄樊地区泥芯与当地墓土、陶片在常量元素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与黄河流域的侯马和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有明显区别,说明襄樊地区这部分铜器应为本地铸造,暗示江汉流域存在自己特有文化。本项研究工作首次尝试利用同墓葬陶器化学成分探索青铜器铸造地,是泥芯研究青铜器铸造地的重要补充,泥芯和陶器相互配合,为青铜器铸造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0.
馆藏唐代壁画画面霉斑清洗剂的筛选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有效清洗表面留有霉斑的馆藏壁画,筛选有效、安全的壁画表面清洗剂在壁画保护修复中尤为重要。本工作使用5%胰蛋白酶+清洗剂稀释液、5%中性蛋白酶+清洗液稀释液、氨才/乙醇溶液、70%乙醇溶液和去离子水五种生物和化学清洗剂,对壁画模拟霉板、提取和包裹壁画的棉纱及留有霉斑的唐代壁画表面进行清洗实验,筛选出了一种有效的生物清洗剂——胰蛋白酶清洗剂,并配合使用其它几种化学清洗剂可较为有效地清洗多数壁画表面霉斑顽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