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田圆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2):138-148,160
新中国城市接管是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的一个特殊阶段,其时间虽然较短,但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对新解放城市的接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奠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建政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研究中共城市接管是洞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构与施政理念的重要切入点。美国学界持续关注中共城市接管史,研究内容涉及城市接管的过程、接管干部(含南下干部)以及城市接管之后的社会改造和城市变迁等。随着研究视角的转换,美国学界的关注点亦有所不同。近些年来美国学界相关的研究议题越来越细化,关注点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向社会结构和城市生活变迁,而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2.
ABSTRACT

We report an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of flotation samples taken from Shirenzigou, an Early Iron Age agro-pastoralist site dated between the fourth and first century BC,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jiang, China. The charred macro-botanical assemblage is dominated by naked barley grains with a few broomcorn and foxtail millet grain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Eurasian exchange of cereal crops, southwest Asian crops (wheat and barley) and two Asian millets (broomcorn and foxtail) were introduced to Xinjiang a few centuries to a millennium before Shirenzigou was occupied. The choice of barley cultivation in preference to wheat and millet may have been possibly driven by the relatively extreme lo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cheduling requirements of mobile pastoralism. Barley is well suited to this environment, and the choice of naked barley in preference to hulled barley may have been driven by the whole grain tradition prevailing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83.
山西古村镇类型及社会记忆符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记忆是依附于社会群体产生的一种趋同性的社会文化符号。本研究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方法,通过“要素体-因子层-属性脉”的三维层次构建社会记忆的符号系统,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视角,从地脉、人脉、文脉的“三脉”属性对古村镇的类型及特征进行解读,发现:①“农”型古村镇社会记忆的宜农宜居、望族乡贤、天人合一的三脉属性符号特征明显;②“商”型古村镇具有对外通达的地脉记忆,精致讲究的文脉记忆和名商名士的人脉记忆;③“军”型古村镇的社会记忆在据险扼要、防御之上、将军传奇的三脉属性特征更加突出;④“工”型古村镇具有矿藏丰富、炉旺风顺、匠人传奇的特色社会记忆的符号特征。  相似文献   
84.
地理学的安全感研究:基于地点的综合理解、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基本需求,安全感则反映了人们希望免于危险的主观感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地点的安全感研究成为社会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重要议题,学者们重视探索地点的物理、社会-文化环境特征与人的安全需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地点理论开展安全感研究,一方面倡导建构具有情感、价值、意义的安全地点,另一方面为预防犯罪的跨学科安全空间综合研究提供了平台,促使人文地理学通过整合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完善社会-生活空间理论,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本文通过回顾地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犯罪地理与安全感的主要研究成果,梳理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兴趣及其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人文地理学基于地点理论研究安全感的主要方向及趋势,旨在建构基于地点理论的安全地理学研究框架,为人文地理学社会-生活空间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5.
R. Chen  G. Tian  W. Zhao  Y. Wang  Q. Yang 《Archaeometry》2018,60(5):1122-1134
The study aims at provi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structure of the burial mounds at the Sifangling site, Hepu Han Tombs, in southern China. We implemented an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 technique to obtain high‐resolution imaging of archaeological targets, considering th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and the depth of the burials. Three ERT profiles were tested above a small ancient mound previously detected by exhaustive archaeological drillings, following which 18 ERT profiles with angular separation were performed on the largest mound at the test site, without any a priori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below the surface. Then, a series of two‐dimensional (2D) profiles were combined as a ‘pseudo‐3D’ volume, which allowed a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urial mound, and iso‐resistivity surfaces were also calculated to emphasize the location and spatial extent of the target. The results gave an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uneral chamber and its structural details, and allowed detailed pre‐excavation planning.  相似文献   
86.
田卫卫 《文献》2020,(3):138-150
2019年末《大唐故李府君(训)墓志铭》的公布一度成为热点,学界对"日本国朝臣备"是否吉备真备一事各执己见,往复撰文进行了论辩。本文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出发,依据中日两国史料,从日本遣唐使采用汉名的发展过程,来论证吉备真备自称朝臣备的可能性。而他为《李训墓志》书丹的原因,与李训在暂住地洛阳去世,且去世五天即匆匆下葬,非由家人主持葬仪,而是由李训所结交的士友操持有关。  相似文献   
87.
为了解海昏侯墓椁室木材及随葬漆木器木材种类,进而分析其用材特点,分别对木材取样进行种属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海昏侯墓椁木为樟科(Lauraceae)桢楠属(Phoebe)桢楠(Phoebe zhennan),椁室木门为柏科(Cupressaceae)柏木属(Cupressu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比较文献资料,推测汉代椁室常用木材即为楠,反映了汉代椁木用材的专门化;受检的随葬漆木器材种均为樟科,包含檫木属(Sassafras)檫木(Sassafras tzumu)、黄肉楠属(Actinodaphne)、琼楠属(Beilschmiedia)等,反映出随葬漆木器用材具有地域性,可能均为本地生产。  相似文献   
88.
朱墓村遗址良渚文化水田堆积中浮选-水洗出少量木炭和植物种子.其中炭化水稻的绝对数量、出土概率和标准密度均属最高.较多湿地或水田伴生杂草(如酸模叶蓼)的存在应与栽培行为相关.植硅体分析显示水田堆积的"上层"部分作为古水田的长期实际使用遗迹.植物遗存的种类和含量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朱墓村遗址温暖湿润类草原和湿地景观.良渚文化时期水田的利用程度和农业生产的强烈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9.
红铜铸镶青铜器是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红铜纹饰的镶铸特征是器物铸造工艺的直接反映,但红铜镶嵌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探讨。为此,通过直接观察法和X光成像技术,分析探讨了枣庄市徐楼村红铜铸镶青铜器纹饰镶铸特征。红铜纹饰有与器身基体等壁厚型和非等壁厚型两种。与器身等壁厚红铜铸镶纹饰和器身基体有平口直接镶铸和红铜预留凹槽镶铸两种方式。与器身非等厚红铜铸镶纹饰则利用红铜纹饰在器身浇铸时形成凹槽,红铜纹饰通过与纹饰相连的红铜支钉固定在范芯或在纹饰底部加入垫片方式镶铸于器物基体中。研究成果为红铜铸镶青铜器的工艺过程研究提供材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90.
文物测绘是一项伴随着考古、田野调查和文物保护规划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方向,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正逐渐从单纯的文物本体的测绘、制图、建档和研究要求向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提供全面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撑转化,向综合性文化遗产区域基础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在丝绸之路(新疆段)申遗前期资料的准备中,测绘技术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为申遗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代表了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