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4篇
  免费   34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 lack of clear political commitment together with confusing rules and enforcement often characterize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gulatory compli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connecting such contextual features to existing model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gulatory compliance, we examine how regulatory factors are related to basic and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China. Drawing on data derived from both a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 show that a perception of clear political commitment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ross multiple government levels and unit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business efforts in basic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regardless of the specific enforcement intensity. Nevertheless, a perception of clear political commitment is not related to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Conversely, a perception of policy ambiguity, in the form of confusing regulatory standards and enforcement,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efforts in both basic and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yet, intensive inspections mitigate these negative associations with policy ambiguity.  相似文献   
52.
一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对该行业秩序的发展及其法制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作为博物馆行业的最低道德标准和兼采各国经验总结而成的国际性道德准则,对博物馆行业国际秩序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对于一国文物、博物馆法制的完善也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博物馆行业自律系统,现行法制也不能完全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为参照,完善博物馆行业治理体系,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53.
"泗水捞鼎"图是画像石(砖)中较为典型的汉画图案,集中出土于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四省。不同地区的图案组合有同有异,根据图案组合和组合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得出该图案流传路线依次为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到了四川后,捞鼎图像进入转变发展期,这里也是捞鼎画像最晚消失的地区,其图像结构的变化与移民的迁入以及当地葬俗等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清嘉庆以来广东及东莞地方志中有关于东莞南汉经幢的多种录文,近来又有旧拓公布。通过比对现有资料并对该经幢石刻第一面铭文重新录文,对与该经幢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其一,这一石刻并不是塔,而是经幢,当时除建有这一经幢外,另建有五层砖塔(或石塔);其二,此幢建造之目的,是为了超度被杀之象,而非镇象。  相似文献   
55.
基于快递物流测度的区域流动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丽珍  席广亮  秦萧  汪侠 《人文地理》2018,33(1):102-108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流动空间作为新时期的新空间形式在带来时空压缩效应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着区域城市间联系,推动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城际流通。快递物流是互联网交易的虚拟流与快速交通实体流交互产生的物质流动,其代表了流动空间的虚实二元性,是研究流动空间网络特征的有效切入点。以江苏十三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六家物流公司的网站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权重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方法建立起区域城市的快递物流水平、城市间流动空间连接度及城市快递物流总体评价等三项指标,结合区域流动空间的指标分析发现区域流动空间具有网络一体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级化及点轴式等五大特征,基于流动空间的可视化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城市间关系显示出了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多中心扁平化点轴网络,围绕南京、苏州、徐州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态势成为提高区域流动空间流动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56.
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产分割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网络空间增长已经成为城市网络生长发育的重要驱动力量。近30年来,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日益增多,在链接关系及时空过程、价值生产空间格局、外部经济及其空间差异、规划实践及治理模式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在梳理城市网络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多维视角提出了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理论体系研究框架。总体来看,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围绕完善理论体系建设,未来研究应着力在5个方面取得进展:城市网络分析技术方法的发展完善、城市网络多维度时空过程的综合比较研究、城市网络发育过程的微观机理解析、城市网络演化模式理论模型研制、城市网络的治理模式和政策框架研究。  相似文献   
57.
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及郊区中心的崛起,带来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演变及一系列城市问题。已有研究较少针对对郊区就业者的工作与通勤行为,未能全面地反映新职住“空间错位”。本文基于2012年对北京上地就业者的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得出以下结论:①主动郊区化的侧面通勤者体现出典型的郊区生活方式: “朝九晚六”、加班明显,生活活动空间更加广域化。②在郊区化过程中被动调整的逆通勤者职住距离最长、依赖公共交通通勤、“早出晚归”、错峰出行、生活活动空间呈现以家和工作地为主的“两极化”特征。③郊区中心内部相对职住接近的就地通勤者,在享受工作与通勤便利性(如职住接近、“晚出早归”)的同时活动空间高度隔离集中在郊区中心。  相似文献   
58.
张云 《史学集刊》2015,(2):60-70
"软权力"的出现是"权力"从国家领域向社会领域流散的结果,侨民和移民作为软权力资源,形成了原籍国和现籍国在非国家领域的"非零和"权力博弈。华人华侨是中国国家软权力建构的基本资源,族群特征、民族习性、文化传统、文明特性是"软权力"建构的基本常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是"软权力"建构的重要变量。中国国家软权力的建构是基于"中国价值观"的探索与实践,华人华侨的社会实践在孕育中国价值观、建构中国软权力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重新审视华人华侨与中国的关系,改变对华人华侨"血统主义"的传统认知,并在制度设计上赢得华人社团等社会性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59.
Accurate simulation of multiphase flow in fractured porous media remains a challenge. An important problem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iscontinuous or near discontinuous behaviour of saturation in real geological formations. In the classical continuum approach, a refined mesh is require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fracture and porous media to capture the steep gradients in saturation and saturation‐dependent transport properties. This dramatically increases the computational load when large numbers of fractures are present in the numerical model. A discontinuous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reported here to model flow in fractured porous media. The governing multiphase porous media flow equations are solved in the adaptive mes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de IC‐FERST on unstructured meshe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a mixed control volume – discontinuous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This is combined with the PN+1DG‐PNDG element pair, which has discontinuous (order N+1) representation for velocity and discontinuous (order N) representation for pressure. A number of test case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ethod's ability to model fracture flow. The first is used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lement pair on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meshes of different resolution. Multiphase flow is then modelled in a range of idealised and simple fracture patterns. Solutions with sharp saturation fronts and computational economy in terms of mesh size are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