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51篇 |
免费 | 193篇 |
专业分类
39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109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184篇 |
2018年 | 153篇 |
2017年 | 164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352篇 |
2012年 | 175篇 |
2011年 | 200篇 |
2010年 | 215篇 |
2009年 | 180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211篇 |
2006年 | 160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34篇 |
2003年 | 118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Fluid inclusions of the H2O‐NaCl‐CaCl2 system are notorious for their metastable behavior during cooling and heating processes, which can render microthermometric measurement impossible or difficult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ambiguous.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se problems through detaile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synthetic solutions during cooling and warming runs, development of methods to enhance nucleation of hydrates, and comparison of microthermometric resul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metastability with values predicted for stable conditions. Synthetic H2O‐NaCl‐CaCl2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NaCl/(NaCl + CaCl2) ratios were prepared and loaded in fused silica capillaries and glass‐sandwiched films for microthermometric studies; pure solutions were used with the capillaries to simulate fluid inclusions, whereas alumina powder was added in the solutions to facilitate ice and hydrate crystallization in the sandwiched samples. The phase changes observed and the microthermometric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have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at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i) most H2O‐NaCl‐CaCl2 inclusions that appear to be completely frozen in the first cooling run to ?185°C actually contain large amounts of residual solution, as also reported in some previous studies; (ii) inability of H2O‐NaCl‐CaCl2 inclusions to freeze completely may be related to their composition (low NaCl/(NaCl + CaCl2) ratios) and lack of solid particles; (iii) crystallization of hydrates, which is important for cryogenic Raman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fluid inclusion composition, can be greatly enhanced by finding an optimum combination of cooling and warming rates and temperatures; and (iv) even if an inclusion is not completely frozen, the melting temperatures of hydrohalite and ice are still valid for estimating the fluid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44.
赵用贤宅彩绘是江苏明代无地仗层彩绘的重要遗物。为对其进行保护,采用XRD、FT-IR、EDS及视频显微镜等检测分析彩绘成分和结构层次,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旧木材内油溶性成分极易因溶剂作用带出,部分彩绘上人为涂饰石灰、涂料的去除等技术难点。同时采用接近原胶粘剂性能的复合天然材料(脱色明胶和壳聚糖复配物)加固彩绘,并以溶剂型有机硅材料封护保护。结果表明,保护处理后不仅有效地延长了加固材料的寿命,同时符合可再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45.
科学有效评价历史温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是优化库房温湿度设定策略、平衡文物预防性保护效果和可持续性的基础。目前较先进的定量评价温湿度对有机质文物化学降解风险影响的指标为寿命系数和保存指数,定量评价温湿度对有机质文物发生机械损伤风险影响的指标为平衡含水率和响应湿度。本研究通过分析上述指标对29间温湿度特点各异库房的实际历史温湿度的反映情况,探究了这些指标用于有机质文物库房历史温湿度评价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寿命系数适用于评价单一介质库房中有机质文物的化学降解风险;保存指数更适合评价混合介质库房中脆弱有机质文物的通用化学降解风险;平衡含水率是一种通用型有机质文物机械损伤风险评价指标;响应湿度适用于评价已经适应其历史温湿度环境的有机质文物发生机械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46.
2021年10月初山西遭到强降水天气侵袭,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西侧内墙夯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为明确受降水影响后内墙夯土的病害特征及发育机理,选取其中典型病害特征表现段进行分类统计和定量表征,夯土病害类型主要包括裂隙、片状剥蚀、掏蚀、生物破坏和坍塌;另外通过室内宏微观试验得到夯土的工程特性,将其与定量表征结果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得到病害的产生和发育机理。裂隙的产生与冻融循环引起的塑性变形量有关;片状剥蚀的产生与黏粒含量呈负相关;墙体中下部掏蚀的产生与易溶盐含量呈正相关;对于坍塌,一部分由各病害发育演化导致,另一部分由雨水入渗后夯土颗粒间的黏聚力降低导致。最终建立了平遥古城西侧内墙夯土的病害框架体系,为其科学保护和针对性修缮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格布赛鲁墓地位于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中游,是目前西藏西部发现的最早的墓地之一。墓葬出土大量滑石珠,本研究利用宝石显微镜观察、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多种无损检测技术,获取滑石珠化学成分、物相结构、表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表明格布赛鲁墓地出土的圆盘状穿孔滑石珠大概率为块状滑石加工成型后经热处理制作而成。研究结果可为丰富西藏西部早期珠饰研究资料、了解西藏西部古代人群的对外交流及其社会文化生活面貌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8.
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质古船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处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或对古船产生直接危害,或通过改变古船所处环境进而影响文物安全,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因此,环境和微生物构成相互影响的动态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时发现风险甚至预测风险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出水木质古船保护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环境监测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的环境特征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潜在病害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水体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明显下降,尤其细菌丰富度大幅下降;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比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小,同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较小。沉积物和水环境中可参与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潜在病害微生物主要为芽孢杆菌(Bacillus)、曲霉菌(Aspergillus)和枝孢霉菌(Cladosporium)。此外,沉积物中存在比例较高的硫酸盐还原菌须引起关注。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环境因子-病害微生物监测评估方法体系,为后续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地积累基础数据进而采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手段评估甚至预测“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环境微生物风险状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通过一种科学可行的检测方法对漆膜的渗透性进行研究对饱水漆器文物的形成机理以及对其文物保护填充过程的原理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漆膜在水中的渗透过程是通过三种天然生漆旋转涂布在铁质基底上形成的漆膜在3.5%氯化钠水溶液中随浸泡时间变化的电化学阻抗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漆膜电容呈现出随着浸泡时间增加而增大直至达到一个平衡值的变化趋势。同种漆膜的电容值随着漆膜层数增加而减小,而吸水量和耐渗透时间随着漆膜厚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0.
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机理与综合评价--基于城市化与生态化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城市化与生态化两大子系统,从人口与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生态压力、生态抗逆能力六个层面,构建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991-2002年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能力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