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白豆  郝平 《安徽史学》2021,(6):27-33
旱灾及其引发的饥荒是清代静升村遭遇的主要灾害,相应的赈灾主力自清中期起由国家明显向地方下沉.文章梳理了该村从乾隆到光绪时期的灾赈史,重点考察了基层社会的构成、宗族和地方仓储等与村社赈济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发现强大的宗族势力及商业化的公项管理是长久维持静升村赈济传统的重要因素.而救灾主体由宗族向村社的过渡,则充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相互结合及宗族内部士绅对地方社会的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12.
苏皖江北地区的崧泽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崧泽化的北上曾极大地加强了海岱化区和太湖化区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崧泽的西渐,曾为江淮之间的史前化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安徽薛家岗化的繁荣即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共在新区土改期间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无不依赖于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地方干部,但其时恰处中共即将获得政权并不断巩固政权的关键时段,大批干部被分散于各项社会建设中,专注于土改的干部资源明显不足。为此,中共不断采取措施以积极应对,一方面要把有限的干部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于土改实践,另一方面更要克服这些干部因信心不足、思想不纯、经验缺乏、素质低下、纪律不严等自身局限可能对土改实践造成的消极影响。虽然各项举措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对中共在土改中及土改后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执政能力提升助益颇多。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地了解古琴的制作工艺,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玉泉古琴漆膜、丝弦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视显微镜、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等多种分析方法,针对古琴的微观形貌、层次结构、组成成分及髹漆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古琴的琴身部分由木胎层、漆灰层、底漆层和色漆层构成,底漆层的运用为漆灰层和漆膜颜料层起到了很好的桥梁连接作用。在玉泉琴的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垸灰髹漆工艺,以增加古琴的机械性能与防水性,同时增加其演奏效果,其漆灰层的主要物质为骨灰。FTIR结果表明琴弦为动物性纤维;此外,提取离子技术、AMDIS加Excel漆器表征系统(ESCAPE)漆膜有机质鉴定结果表明漆膜层主要由漆液、干性油和淀粉组成,且漆液来源于三大漆树种类(Rhus verniciflua、Rhus succedanea和Melanorrhoea sp.)中的Rhus verniciflua-Urushiol(漆酚)。现代表征仪器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取了古琴所蕴含的隐匿信息,研究结果从侧面揭示了古琴的保存状态、物质组成、层次结构和髹漆工艺等特点,为出土漆器保护修复科研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5.
春捺钵为辽朝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依其捺钵频次与地域大致可划分为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四个时期。以捺钵文化内涵观之,辽帝春捺钵有以传统游牧经济为核心逐渐演变为以辽朝政治为核心的特征。以捺钵地望观之,辽帝春捺钵地有辽初以四楼域为核心逐渐演变为以长春州域为核心的特征。傅乐焕将圣宗以后春捺钵地划分为“东北”“西南”两组并非准确,圣宗时春捺钵至少可分为东、西、南、北(中)四个区域,且北、东两个区域的春捺钵频次最高。春捺钵不仅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性,更凸显了辽朝的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尝试从历史地理学视角考察地理环境对淮河以北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作者选取了地理环境构成中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作为分析的主要方面,指出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和倾斜平原为主的地貌条件,使该区域处在国家经济的过渡带、南北征战的最前沿,并成为国家政策的非重点关注区域和黄泛区。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和平原地貌还对该区域交通网络和城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便利的交通有助于交通型城镇的发育,交通网络的多变性又影响了城镇发展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油画有机基质组分复杂、难辨,其分析鉴定是当今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难点之一。利用微损分析技术研究油画文物复杂的基质结构、材料和技法,可以阐明油画特定层的性质和状况,对于专业保护人员制定修复决策至关重要——这对选择正确修复技术非常有用,关系到修复后油画的安全状态,因此已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和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THM-Py-GC/MS)等微损分析技术对一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油画《德涅泊尔河的秋天》进行科技分析。研究发现,综合运用这些微损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油画用的胶结介质和其中添加剂的种类,最大限度、准确、完整地提取样品中所蕴含的信息。结果表明,该油画的有机胶结材料为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和亚麻籽油,同时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中使用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增塑剂。裂解产物中不含光油树脂类成分,说明画作下部的光亮层并非作者有意上的光油层。此外,油画部分区域还添加了蜂蜡作为改性材料,起到增加颜料稠度、可塑性和减弱光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和文献中有大量当时所用农具的形象资料和文字记载,对于研究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极高的价值。但是这些资料不仅分布星散,而且繁杂无序,很难被有效地加以利用。有鉴于此,本文在广泛收集此类资料的同时,依据传统农业生产步骤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大同辽代华严寺彩绘泥塑颜料及胶结剂的化学成分及调制应用组合,对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典型颜料层样品进行了综合剖析。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显微拉曼光谱等对彩绘样品中的颜料部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Pb3O4)和朱砂(HgS),绿色颜料主要是孔雀石[Cu2CO3(OH)2]和氯铜矿[Cu2(OH)3Cl],而且这两种颜色存在着同色系的两种颜料混和使用的情况。蓝色颜料则为蓝铜矿[Cu3(CO3)2(OH)2],黄色颜料为雌黄(As2S3),金色区域则主要是由金(Au)构成;采用红外光谱和甲基衍生化-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彩绘样品中的胶结剂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金色区域的胶结剂主要是熟桐油和胶蛋白,说明其中存在着“金胶油”的传统贴金工艺;而其他红、绿、蓝、黄等彩色...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云山村晚清时期的榆木木构民居建筑为保护研究对象,从新型氟硅丙烯酸树脂材料的分子设计、镀膜剂配方与涂布工艺的优化等方面入手,对该地区榆木类古建筑的镀膜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与丙烯酸酯等单体的多元共聚制备得到的氟硅丙烯酸树脂镀膜剂,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疏水疏油性、抑菌、超薄、高透光性(无反光)和阻燃等综合特性。该镀膜剂可采用传统涂布工艺,涂布与成膜过程无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可实现对木质材料纤维微结构表面的有效包覆,在不改变榆木类木构古建筑外观的情况下,实现对榆木类木构古建筑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