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3篇
  19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多元文化主义一直是欧美学界关注的重大议题.中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亦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涵义、成因及影响进行了探析,他们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高敏先生在简牍与简牍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对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对高敏先生所做的访谈,内容涉及其学生时代、治学道路、学术成就、治学方法与学术思想,以及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将科学的理论与信实史料的有机结合,将已有文献与出土资料并重的治学方法,既多层面凸现出中国古史的深层底蕴,又对后学提供了可资镜鉴的方法论知识。他对其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与当前学术界、青年学者中所存在的一些情况的分析,则充分显现了老一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93.
中国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利用矿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地区、古代巴蜀地区与古滇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公元前5~前2世纪)47件青铜器表而镀锡层进行观察、成分及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青铜器表而存在厚度不等的镀锡层,具有铸态组织,有明显热镀迹象.镀锡层成分为高锡的铜锡合金,主要物相组成有金属间化合物Cu41Sn11等铜锡合金相和SnO2.结合实验室模拟热镀锡实验,初步认为古代青铜器表而镀锡层是采用热镀锡方法形成的,工艺可以有热浸、热涂等多种.通过比较宁夏固原、四川巴蜀地区和云南青铜器表面镀锡层的厚度、组织和结构,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在镀锡工艺上可能有所不同,还从工艺角度对古代镀锡技术在中国的起始应用和传播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4.
95.
耐刑、徒刑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及汉初,不仅司寇、隶臣妾、鬼薪白粲等较轻徒刑可以附加耐刑,即使城旦舂这样的重徒刑也可以附加此刑,律文中经常出现的“完城旦舂”实际就是“耐城旦舂”,学界所谓“完成旦舂”不附加任何刑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而且无论耐刑还是徒刑,均不能作为独立刑使用,二者必须互相结合,才能施加于罪犯身上。法律条文中的“耐”和“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等刑名,其实是耐刑 徒刑的省略语。自汉文帝法律改革到南北朝后期,人们经常将徒刑罪称为“耐罪”,就是徒刑和耐刑必须结合的反映。  相似文献   
96.
为合理编制《辽中京遗址保护规划》,规划课题组对辽中京的历史沿革和遗址遗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估。为此,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分析方法,对采集自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遗址的细白瓷进行了主量元素测定。所测数据与定窑、龙泉务窑细白瓷文献数据进行比较。统计显示所采细白瓷中67%落在定窑五代至北宋产品主成分区域内,说明遗址内细白瓷主要为辽代遗存,多产自北宋的定窑,充分反映了宋辽之间的密切交流。结合科技分析结果,推断城址内部分夯土遗存可以早至辽代晚期或金初。研究结果有助于确定辽中京遗址的辽代遗存,为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
为了对比分析不同金属线的形貌、材质和工艺差异,理解不同时代金属线差异产生的原因,利用显微形貌观察与科学仪器分析对三组明清纺织品捻金线样品的金属箔条、有机质背层、芯线进行了形貌观察分析。对比了三组捻金线的形貌、结构、尺寸和材质特征,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三组捻金线的质量优劣等次,发现了金属线的选用与被装饰织物的时代、功用性质和文化属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现象。含金量高的金属箔条、蚕丝芯线、尺寸纤细、制作精细的捻金线属于高等次的捻金线,常用于等级高、文化属性及功用重要的纺织品文物装饰,其中不带背层的金属线等级又高于带有背层的金属线。本研究对开展金属线系统分析和金属线对比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
刘桂春  韩增林 《人文地理》2007,22(3):51-55,2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和干预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地关系也随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人地关系发展初期,人与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远大于人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人地关系发展至今天,"地"的概念已经扩展到陆地和海洋的总体。本文首先阐述海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海洋功能介入到原本主要以陆地为基地的人地关系系统中的机制问题。文章认为,海陆生态系统的进化、系统开放性所决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以及人类需求的拉动都可能解释海洋功能对人地关系系统的介入。  相似文献   
99.
在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花山岩画颜料褪色脱落。为了治理岩画颜料褪色病害,应用偏光显微镜分析、电子探针面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系统研究了花山岩画的颜料及其粘合剂成分。结果表明,铁红是花山岩画红色颜料中的基本显色成分,但红色颜料中存在朱砂。颜料粘合剂属植物性的,岩画作成后其中的植物性粘合剂在老化分解过程中分泌出有机酸,其中的草酸与立壁岩石中的钙质发生反应,形成一层水草酸钙。依据现状调查与采访结果,提出了岩画颜料褪色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0.
材料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是材料研究、应用推广中的重要一环,具有建立量度标尺、规范性能参数和推动行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工程,油漆涂料等行业,目前已建立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针对各类型材料的评价指标体系,拥有科学、系统的指标评价方法,及相对深入的理论研究。相比之下,相对小众的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应用领域,如古代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性能评价与研究,发展还相对缓慢,研究基础相对滞后。 本研究分析了壁画起甲病害的材料学成因(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总结了国内外壁画修复材料性能评价研究的进展(包括简要的修复材料应用历史),借鉴上述成熟行业评价、研究的模型和方法,采用“需求-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并尝试提出了壁画起甲修复材料的评价指标、方法及体系。初步提出的指标总分为材料有效性、安全性和耐久性3类,具体包括材料的黏结性、渗透性、水汽透过性、流动性、光学性能、化学惰性(酸碱性)、无毒害性、耐温湿度、光照、盐害及微生物作用等14项。 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所列指标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指出了壁画是受到本体(多种材料、多层结构)因素和所处环境因素多重作用叠加的特点,说明了从修复实践中发展来的工艺、手艺性(操作)也是壁画修复对材料要求的一种特殊性表现;讨论了进一步完善起甲修复材料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数学建模分析的工作构想。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将为我国文物保护、修复材料评价研究中壁画起甲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推广、新材料研发;为已有材料的合理使用与持续优化;为壁画修复项目的规范开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