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institutional multilateralism in North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ent peace”. The main argument of the article is that a self-organising peace process arising from institutional multilateralism is constrained and enabled by the existing “morphogenetic fields”, the formative social spheres of collective action. Similar ideas or initiatives that are pursued by an agent/agents may result in different consequences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rphogenetic fields. This argument is examined through two case studies. The first is Jean Monnet in Europe, who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and the other is Ahn Jung-geun in Northeast Asia, who proposed the detailed ideas of pan-Asianism akin to Monnet but failed to play a role as an agent. The ca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the feature of the morphogenetic fields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ed agency at a critical juncture, while the agency is bounded by the particular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ditions of the morphogenetic fields. In search of an emergent peace process in Northeast Asia, this article particularly highlights the Six-Party Talks, arguing that they are a by-product of, and an alternative to,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相似文献   
12.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telemetry data with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promises to greatly advanc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s of the movement patterns of individual organisms across space and time. The amount of data provided by such methods, however, can be challenging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new approach for analyzing animal movements that aggregates telemetry locations into spatial clusters and extracts the information from sequences formed by individuals passing through these spatial clusters. We applied this integrated approach of spatial aggregation and sequence analysis to quantify and compare trajectories of cattle (Bos taurus), mule deer (Odocoileus hemionus), and elk (Cervus elaphus) tracked by automated telemetry at the Starkey Experimental Forest and Range in northeastern Oregon, USA. Our approach effectively differentiated movement patterns of the three species. It provides a useful mean of quantifying movement patterns of species in a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ssue of the Ming army's maritime shipping of supplies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East Asian War of 1597–8. Despite the lack of historical sources and difficulty in finding accurate numbers, Zhang Yangmeng's 張養蒙 memorials include records of maritime transport decisions,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and are of great help to filling in the blank areas of research in Ming army logistics.  相似文献   
14.
将铜器刻文与史籍对照研究,从而对刻文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以在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企业家为个案,简要地讨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展延;分析了新移民企业家跨国知识与技术优势在新兴企业成长中扮演关键作用;论述了跨国移民企业家产生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赢策略;进而阐述跨国性的理论架构如何有助于解释华人企业家在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合作所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合作所是抗战时期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背景下建立的一个抗日军事合作机构。但过去由文学影视作品给人造成的印象,似乎是一个美蒋反动派勾结的集中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有人为其正名。但长期宣传形成的影响并未消除;而该机构在抗战中究竟有何作为?各相关文章又语焉不详。本文首先概述中美合作所成立的目的、过程、协定文本和组织机构;其次介绍其重要活动之一——培训敌后游击干部;再次略述各培训机构结业之后组建的中美联合游击队在敌后的抗日活动。最后对中美合作所作出综合具体评价,希望消除误解,还原历史。  相似文献   
17.
郭敏 《中原文物》2007,37(2):25-31
依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认为史前先民对头部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人类审美意识及淳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同时也说明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并非有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才萌生的。  相似文献   
18.
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完成的哲学革命,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了现实的人类生活。而对现实的人类生活的研究,始终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但由于马克思历史研究中研究的起点和叙述的起点不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唯物史观的宏观维度,相对忽视了市民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研究这一微观维度。揭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对唯物史观研究内容的丰富和领域的扩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国家起源一直是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从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霍布斯、卢梭、弗格森、孔德到摩尔根、马恩和列宁,都有过经典性的系统论述。时至今日,在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下,在吸收过去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国家起源更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三大课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文明起源)之一,并且产生了很多既有实证性又有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卡内罗在这篇经典文章中,对当今各种理论流派做了比较详细的概括总结。就他自身而言,是持强制论或者说战争论的观点,认为战争是国家兴起的主要动力。他甚至认为,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和考古学证据都毫无二致地证明战争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战争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国家兴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他也认为,战争并非国家起源的唯一因素。尽管战争可能是国家兴起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国家的兴起还需要一些特殊条件,经过一些具体的过程,例如自然的限制、社会的限制、资源的集中、政治的演化等等。卡内罗的战争论虽然是一家之言,但由于它对历史的继承和现实的尊重而有巨大的合理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文明起源研究有重大影响,而且今后仍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写作于1970年,从时间上看观点已显陈旧,但是作为国家起源理论的一种重要流派,仍然值得介绍和回顾。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刚出土的青铜器在新的环境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宝鸡眉县27件国宝级西周窖藏青铜器出土一年半后,对这批器物出土前后的锈蚀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对每一器物的锈蚀产物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腐蚀类型主要为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主要产物为碳酸盐和氧化物。但同时在其中一个器物上发现了氯化物类有害锈成分,分析认为,出土前后环境的变化是有害锈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