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仰韶文化早期,社会组织是以氏族制为基础的,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高级阶段;到了中期,家族公社较前发展,社会性质应是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制在多数地区已经形成;在晚期,家族公社所有制已经发展起来,父权制在各地区均已确立,并在大部分地区已开始达到酋邦(或古国)时期,文明基因已经孕育. 相似文献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疫灾频度平均为21.0%,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频繁,疫灾频度高达34.6%。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约41%的疫灾发生在夏季。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都城所在地为疫灾多发区,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疫灾重心在河南,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陕西与河南,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频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23.
陶淵明故里何在?史傳、地理著作、陶氏宗譜的說法皆不一致,江西九江、星子、宜豐人士亦至今爭論不休。沈約《宋書·隱逸傳》等稱陶淵明爲"尋陽柴桑人",而樂史《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說:"淵明始家宜豐,後徙柴桑。"近二十多年來,江西宜豐人士多方論證淵明"始家宜豐"。然證以史傳、顏延之《陶徵士誄》,尤其是陶淵明詩文,此說矛盾之處很多,實不足取信。 相似文献
24.
《历史地理学杂志》是一份具有高学术质量的历史地理学国际学术期刊。通过对《历史地理学杂志》1981~2010年间所发表的论文、书评等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在研究内容方面,历史地理研究涉及5大领域18个方面,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始终是热点领域,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始终是薄弱环节,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越来越热;在作者来源方面,历史地理作者来自全球36个国家,欧美化现象十分突出,英国、美国、加拿大籍作者占90%以上,与此同时,多元化特征趋弱,作者国籍从1981~1990年间的35个国家减少到2001~2010年间的19个国家;在研究区域方面,热点区域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4国的研究最多,欧洲、非洲、太平洋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大西洋等地区也受到较多关注。 相似文献
25.
中国学术界往往将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丹东作为自然疆界论的始作俑者或代表人物,对自然疆界论的了解亦多源自法国大革命历史论著中片言只语的叙述.自然疆界论是流质性的法国政治文化中不断呈现的富有能量的表象.自然疆界的含义变动不居,本文依照长时段的研究路径而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视野分析自然疆界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26.
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复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秩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援华物资在收复区进行了紧急救济与复原。它在难民的救济与安置、工农业生产的复原与经济的复兴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这些成果也随之散失在内战战火中。 相似文献
27.
宋人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一五《徽宗朝》,在"进士"目下,将徽宗朝的"贡士"榜一并收录,今转引如下: 相似文献
28.
明清时期,福州西湖水环境总体趋劣。明代西湖水源较为充足,水质状况良好;万历以降,受民间占垦等社会因素影响,湖域面积缩减,水质日渐趋下;清代中后期,福州城内水道淤浅,江潮渐绝,西湖水源趋向单一。明清时期西湖水环境的变动,除了受区域气候干湿变化、山地森林水土保持以及湖泊含沙量的影响之外,还与人为的水地之争密切相关。由于人地关系紧张,加之水资源权属不清、新垦湖田税赋征收模糊等,获取湖利的必然性刺激了民间占湖为地的行为。地方官府也曾采取如修闸筑坝护堤、追返侵地还湖、清理粪秽淤泥等治理措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受区域人口、土地资源与生存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西湖历经多次治理仍积弊难除。 相似文献
29.
本文报道 NMF-1防霉剂的合成,理化数据,毒性检测,防腐蚀和抗微生物试验以及对纸张、纺织品性能、色彩的测试.该防霉剂有防霉杀虫片、防霉浆糊添加剂、防霉防虫乳剂以及溶刺型防霉防虫液,不仅适用于文物、图书、档案的防霉,而且在其它领域亦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
Zhanyun Zhu Hua‐feng Chen Li Li De‐cai Gong Xiang Gao Junchang Yang Xichen Zhao Kunzhang Ji 《Archaeometry》2014,56(4):681-688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fibre material of the pall imprint excavated from the Peng‐state cemetery in Shanxi, biomass spectrometry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e residual protein extracted from the soil underneath the imprint. The sequences were searched against a standard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 A well‐preserved silk pall sample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used as a comparative template. The protein extracted is identified as silk fibroin (Bombyx mori). This finding indicates that the extremely degraded pall was made of silk and that the deceased in the Peng‐state cemetery enjoyed high social status. In this way, a novel methodology, which is very promising in uncovering the origin of silk, could be initia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