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0篇
  13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顾洪 《文献》2002,(1):191-215
顾颉刚先生(原名诵坤,字铭坚)于1980年12月逝世,根据其"藏书不要分散,以便后人利用"的遗愿,家属将其藏书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年先由历史研究所代管,1988年由文献信息中心(当时称文献情报中心)正式接收,成立"顾颉刚文库".  相似文献   
42.
顾洪 《文献》2002,39(2):258-266
(二) 余嘉锡先生藏书极多,"但只有明清刻本,而没有宋元珍本.因为他是为读书而买书,……所藏的书凡是四部有用的书和丛书大都具备,与藏书家收藏古本不同.  相似文献   
43.
谷延方 《世界历史》2008,(4):106-114
中外学者主要关注工业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运动,较少关注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中古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具有不同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其一,主要动力源于农业而非工业,农业生产的兴衰决定了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发展的进程;其二,中古劳动力转移历时久、水平低;其三,中古英国劳动力转移呈相对集中的地域流动模式,农村居民流动迁移的主要目标是首都伦敦。此外,中古英国劳动力转移在地域和行业流动方面均呈不均衡状况,地域上偏重英国东南部和西南地区,在行业流动方面主要集中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工业革命后劳动力大量流向西部和北部,汽车、钢铁等重工业部门日渐重要,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呈现出均衡化、网络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4.
45.
澳门旅游业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对香港的过分依赖、周边地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治安不佳等方面的隐忧。为此,对博彩业进行改革、对其历史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加强治安工作及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成为促进澳门旅游业未来健康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6.
47.
《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第一分册2006年3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方志出版社、各省地方志办公室组成编纂委员会编纂,是一部系统反映新方志成果的具有目录学和方志学特性的大型文献工具书.  相似文献   
48.
一、前言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强族,公元4世纪左右开始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游牧。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大契丹国,后改国号为大辽,称雄中国北方数百年,与北宋、西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有辽一代,契丹族政治、经济、文化有长足的发展,辽代医药学也有一定的发展。辽代医药学发展上承隋唐、五代,旁及宋及周边民族的先进经验,加之自己八百余年的医学实践,在医学理论、疗法、疗术、方、散、丹、丸的研制以及食疗,保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甚至有自己的发明和创新。历史步入21世纪后,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重视对…  相似文献   
49.
阶级斗争理论在古希腊提出后,通过神学家的译著在中世纪得到了传播。而在雏科的《新科学》中,这一理论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次用来分析历史上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则主要是通过圣西门的政治理论和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实现的。圣西门不仅突破了阶级划分的传统标准,而且提出了新的阶级概念。更为重要的是,他重视和强调经济因素的作用,提出了所有制的概念。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则使传统的说明由具体上升为一般,将阶级划分标准和阶级斗争爆发的原因概括为“利益关系”,并在阶级斗争的功用问题上提出了动力理论。  相似文献   
50.
李仰松,1932年生,陕西临潼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原始社会史与民族志、马恩著作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特别是民族考古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出版《民族考古学论文集》,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和民族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先生在繁忙的教学当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深入云南佤族山区开展民族考古学调查,以后又率领研究生到达云南怒江独龙族、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和苗族地区再度开展民族考古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李先生结合民族学材料,对我国远古时代的陶器制作、谷物酿酒、生产工具以及岩画、彩陶等原始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此外,他还采用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对我国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类型划分、军事民主制、中国文明起源以及民族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等重大课题,都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前不久,《南方文物》编辑部特约记者梦古,在北大畅春园李先生窗明几净的家中就李先生的治学经验、以及李先生对今后民族考古学的发展方向等若干话题进行了采访。采访当中,李先生那谦和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导方式以及对民族考古学的真知灼见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