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本文以《上清大洞真经》所有韵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上清大洞真经》用韵的整理,归纳其用韵特征,并将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得出其成书年代。最后结合文献年代考证,探讨彼此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3.
屠苏酒是汉唐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元日民俗事项,是唐宋时人庆祝元日的不可或缺的节日文化符号。但多数唐宋时人对屠苏酒的起源却不甚清楚。其实,屠苏酒是汉魏时期治疗伤寒疾疫的对症良方。它的出现和流传,与汉末魏晋时期的疾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中国古代疾疫对历史上节日民俗发生影响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4.
郭霞 《世界历史》2006,22(4):89-98
雅典的外邦人(Metics)是研究雅典城邦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一个主要由外来移民所组成的特殊社会阶层,外邦人既有别于雅典公民和奴隶,亦不同于一般的外来者。与公民相比,外邦人在雅典的司法实践中被严格地排斥于政治生活之外,因此并不具有任何特权;而与奴隶相比,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外邦人这一独特的身份,揭示出雅典城邦具有开放与排外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35.
黎霞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1):95-97,108,图版五
鄂温克族自治旗(县级)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是靠近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边疆多民族居住地。旗内现有5个苏木(乡级)、3个镇、1个民族乡和2个矿区。土地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95万人。是以鄂温克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达斡尔族和布里雅特蒙古及厄鲁特蒙古等20多个民族聚居地区。8年来,在自治旗旗委、旗政府的积极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牧区以及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大旗思路的指导下,旗、苏木二级博物馆网络已初步形成。先后兴建了旗级鄂温克博物馆一座,苏木(乡级)博物馆(或陈列馆)、林业局博物馆等,共五座,即“东苏木布利亚特博物馆”…  相似文献   
36.
夏明明 《收藏家》2011,(11):76-78
说起千斤闸,人们往往联想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勇猛非常,曾力举千斤闸,让士兵逃生。《隋唐演义》中杨林准备关闭城门炸死群雄,这时大力士雄阔海奋力托起千斤闸,让各路豪杰迅速通过,而自己则筋疲力尽丧生于千斤闸下。千斤闸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事物发展遇阻,被喻为"遭遇千斤闸"。  相似文献   
37.
丁霞 《人文地理》1996,11(Z2):77-80
本文以枣庄市作为组群式城市的代表,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枣庄市农业人口转化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期对正确引导城镇化的过程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以 1999年国庆旅游市场为例 ,在对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出国庆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的基本特点 ,指出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 ,峰值期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国内旅游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 ,为使国内旅游健康发展 ,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对策有突破交通“瓶颈” ,进行以市场为导向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换代 ,全面开展旅游总量控制及旅游地容量预测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建立旅游信息系统 ,对国民进行旅游消费教育等  相似文献   
39.
话奇谈怪成为晚明文人交游雅集的新风尚,王同轨的《耳谈》正是在这种风气大盛的背景下生成。王同轨通过与胡应麟、屠隆、江进之、李维桢、梅鼎祚、丘长孺、李维寅、顾朗哉、孙鹏初、朱汝修等活跃于文坛的文人名士交游雅集,激发了其小说创作的原动力,为其小说创作提供了各色素材,由此更赋予了小说文学与史学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40.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僧界有识之士对佛教会的会员、会务及组织形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会员的改革以纯洁佛教会,改变其为少数人所把持、操纵的局面;通过对会务的改革以改变佛教会以护持教产为己任,而忽略内部之整顿与建设的局面;通过组织形式的改革使佛教会处在统一的佛教行政系统之下,以改变佛教会行政系统混乱的局面。尽管此次改革效果并不理想,但仍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也为以后佛教会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