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元、明、清3个朝代的东北民族政策的比较,探讨作为汉族建立的明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在东北民族政策方面的差别,即使是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二朝,在东北民族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差别.结论是清朝的东北民族政策比较成功,既保持了本民族特色,又积极地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交往与融合,使它的统治得到广大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认同,得以统治历史上最大版图的中国270余年.因此,正确的民族政策是巩固统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寻求心理体验是各种类型旅游活动具有的共同属性,能否满足体验需求是旅游经营特别是特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特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高层次体验需求。本文以沙漠旅游为例,从旅游者切身感受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沙漠特色旅游体验的形成机理来认识旅游开发及服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在现实状况下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发展的途径:树立一切从“旅游体验”出发的理念,贯穿于开发规划、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之中,树立品牌,扩大远程市场,使沙漠旅游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王士珍是正定县牛家庄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旧居和家祠位于正定西门里中山西路两侧,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居中院和家祠均保护完好,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本文介绍了他的旧居和家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范秀娟 《民俗研究》2008,(4):209-220
在现有的美学体系中,民歌与美学几乎毫无联系。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民歌是艺术的一种,而且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的、起源最早也是最有生命力和历史感的一种,但经典美学的体系里却没有基于民歌的美学思考,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拓荒与创新——评《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明德教授与马晓丽、曹鲁超合著《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一书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这是国内、外学界第一部系统探讨中国民族思想学科建设的专著,具有拓荒意义。全书共分11个部分,前9个部分主要从民族思想学科建设和民族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后两个部分则分别对“近百年来民族思想及其相关问题”和“中国民族主义研究”问题进行了评述。笔者有幸较早地阅读全书,创新之处随处可见,特别是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蕃人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以描写外国或外族人物及异域风土人情等内容为主的绘画形式,作为人物画的一种题材,蕃人画的起源虽可上溯至汉代,但是其绘画样式的形成、创作的繁荣只能在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魏晋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期才能完成。本文拟从传世及考古发现的绘画遗迹入手,对唐代蕃人画的样式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其绘画样式的政治功能予以简要地阐释。  相似文献   
17.
18.
《松漠纪闻》记载了女真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壮大 ,叙述了北方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其中有关金朝科举及职官制度方面的记述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铜镜是观容照貌的用具,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在唐代,即使是极为贫穷的家庭,也会拥有一面铜镜[1].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装扮容貌、端正姿态、美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在照镜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生易老的感叹和爱情永存的渴望,又使铜镜成为人们情感的承载.  相似文献   
20.
Energy-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 and lead isotope analyses were applied to 12 Western Zhou (1046–771 bc) bronzes unearthed from the Shuangyantang site in Wushan County,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possible mineral sour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investigated bronzes were mostly bronzes with low, common lead and (2) their lead isotopic values almost all fall into a relatively narrow range, suggesting possibly the use of raw materials from a common copper min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ead isotopic values for Shuangyantang bronzes and those already published for copper mines and other bronzes produced and used about at the same times leads us to believe that the Shuangyantang bronzes probably used the same copper ores as used in bronzes from the Peng and Jin states in Shanxi Province. However,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at this point to come up with a clear idea of where exactly these copper ores may come from. Candidate copper mines might be the Tonglvshan mines in Hubei Province, the Zhongtiaoshan mines in Shanxi Province, or the Dajing copper mines in Inner Mongol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