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木材防腐处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西藏偏远地区缺乏专业设备的条件下要保证处理效果,需特殊的处理工艺与高效的检测手段。透入度和载药量是衡量木材防腐处理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载药量可通过换算得出结果;透入度一般需要在实验室使用仪器检测。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发明使得以前需要在实验室开展的工作可在现场完成,该仪器通过检测木材中防腐剂所含的金属元素确定透入度,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西藏偏远地区寺庙木材防腐防虫处理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2.
由于保存环境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版画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病害,艺术和研究价值受到严重破坏。为再现古代版画艺术风貌,利用基于色彩管理系统的图像采集、数字绘画、艺术微喷等技术,对甘肃华池县博物馆一幅图像严重残缺的佛教版画进行了数字化全色接笔虚拟修复。经实践验证,数字化全色接笔技术可以在不干预文物本体的基础上精准还原图形和色彩,且虚拟修复后的复制品作为图像补充,与传统修复后的文物本体共同展示时,可完善其艺术美学观感。研究结果可为书画保护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3.
在我国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如棺液的浸泡等原因,丝织文物的表面形成很多结块,影响了文物的品质。因此,对此类丝织文物的清洗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本研究以唐代出土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检测技术对其表面结块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CaSO4.2H2O。本研究针对其结晶盐的成分,再利用显微观察、抗拉强度检测等手段分析了红茶菌发酵液对老化的现代蚕丝影响。在得出没有损伤的基础上,利用红茶菌发酵液中的生物有机酸和生物酶作为生物清洗剂清洗唐代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晶盐,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对丝织文物本身无损伤。  相似文献   
114.
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样品的Fe、Ga含量较低、Mg含量较高以及Ga/Mg比值较低,以此得出样品为变质成因的蓝宝石,排除其产自岩浆成因矿床。观察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并与不同变质成因蓝宝石产地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样品内部包裹体特征更类似于缅甸、马达加斯加蓝宝石。最后结合不同地区蓝宝石矿床发现、开采历史记载,综合研究分析得出,该件蓝宝石文物的矿料最可能来自于缅甸矿区。此项研究可为探索我国古代以蓝宝石为代表的彩色宝石类文物的产地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为了科学认知出土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唐杨会墓彩绘颜料,本工作利用拉曼光谱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杨会墓石棺上的有代表性的六个彩绘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绿色为石绿,白色为铅白、黑色为炭黑、褐色为铅丹与密陀僧的混合颜料,红色为朱砂,粉色为铅丹与铅白的混合颜料,含铅颜料保存良好,未发现变色情况。本研究将为相关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