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由文化景观结构地域整合研究的理论背景出发,以徐州汉文化为例,分析了徐州汉文化景观的结构及其形成的地理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与历史演变过程,并划分为四个时期;最后,就徐州汉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对旅游开发的意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2.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简述民歌文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中国民歌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基础;并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性。然后将全国民歌文化区分为七大区域,包括: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北方号子为代表的"粗犷刚劲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以云、贵、川山歌为代表的"西南高原风格",以长调为特色的"北方草原风格",异域风格的新疆民歌以及高山雪原上的民歌,作者还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53.
长春市环城游憩地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丽君  刘继生 《人文地理》2005,20(6):98-101
本文首先对长春市城市化及环城游憩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城市化的发展使居民的出游可能性增加,为环城游憩带提供了客源,并在空间上促进环城游憩地的形成;而环城游憩地则可能通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接纳劳动力而促进城市化,并可能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当然,二者不合理的发展也会对彼此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使二者良性互动,作者提出要根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进行环城游憩地的规划、要使政府部门在规划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培育重点游憩地使之形成城市化的增长极等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54.
为探索光谱角填图法在颜料分类和识别上的操作方法,用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了现代中国画的高光谱图像,利用光谱角填图法对绘画所用颜料进行分类和识别。通过将多次分类识别结果与绘画实际所用颜料进行对比,发现采用光谱角填图时应根据不同的物质设置不同的阈值,方能取得好的填图效果;阈值大小的确定可通过对比已分类区域的平均光谱曲线和标准光谱库曲线来进行。通过对已知颜料进行光谱角填图的实践,探索颜料的光谱角填图规律,为未知中国画文物颜料的填图在阈值的设置上提供数据支撑,使高光谱成像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中国画文物颜料的鉴定和识别。  相似文献   
55.
作为旅游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在学界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鉴于将旅游业作为单一行业来研究其和整体经济间关系可能是分歧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使用异质面板协整技术实证检验了欧盟4个核心旅游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欧盟各旅游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一步格兰杰检验的结果揭示了欧盟航空、住宿和旅行社等3个核心旅游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影响程度各异。住宿业与航空、旅行社和餐饮业间表现为显著的双向促进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6.
冯尔康 《安徽史学》2011,(1):30-43,115
清代扬州的兴盛,历经康熙后期、雍正乾隆二朝和嘉庆初年的一百年间,而以乾隆年间为鼎盛。盛清时代扬州人创造文明,在诸多领域处于"甲于天下"地位,稍微具体地说:1、园林花卉甲天下。2、创造维扬菜系,茶馆甲天下。3、讲究美容健身,沐浴业、按摩业、理发业技艺出色,香料制品天下第一。4、口耳身心并赏的戏剧曲艺业兴盛,是京剧产生的孕育地。5、兴办书院,教育成就非凡。6、经学、文学、史学研究发展,产生扬州学派;藏书颇富,印刷业上佳。7、府城建设成就卓著。扬州人生活行为中讲求文化品质、艺术品味,引领时尚,生活方式辐射四方。扬州人追求高雅生活的精神,相关事业的传统,是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是今日建设文化教育名城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7.
Using high‐precis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we measured >40 elements in basalts sampled by diamond micro‐drill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digestion methods and the reproducibility of elemental analysis for different sample sizes from 5 mg to 100 m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ose elements that are most suitable for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such as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high‐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and certain mobile elements (Rb, Sr, Th, U), show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with an averag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of 3% between open‐beaker and pressured ‘bomb’ digestion methods. This observation rules out the presence of refractory phases such as zircon, which can only dissolve in pressured ‘bombs’, and suggests that the results from open‐beaker digestion are reliable. The ICP–MS data for powders of different weights ranging from 10 to 100 mg collected from two fine‐grained basalt artefacts display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with a RSD of <5% for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The reproducibility is reduced when including the 5 mg weight fraction (RSD of ~2–9%), which is still sufficient for archaeological application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10 mg samples for elemental measurement, which is valuable for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ing of fine‐grained basalt artefacts from museum collections that require minimal destructive sampling.  相似文献   
58.
In order to group specimens of Tang Sancai of unknown provenance to the different kilns according to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 studied the elemental abundance patterns of Tang Sancai body samples from different tombs, relics and kilns by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INAA).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ang Sancai in the Prospering Tang period could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two phases, with ad 705 or so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d‐bodied sampl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produced near Xi’an, whereas the white‐bodied Tang Sancai wares dating to before ad 705 were most probably produced at Huanye Kiln (also known as ‘Gongxian’ Kiln), and the figures were very likely made at an undiscovered kiln near Luoyang or an undiscovered part of Huangye Kiln. Among the white‐bodied samples dated from ad 705 to ad 755, both types of figures and wares were mainly produced near Xi’an and Luoyang.  相似文献   
59.
冯剑辉 《安徽史学》2012,(2):106-114
宋代以后,徽州文化由尚武转变为文雅,理学成为徽州文化的象征。歙县黄墩(篁墩)因为与二程和朱熹的特殊联系,受到徽州理学界的重视。明清时期,徽州先后两次掀起建构程朱阙里的高潮。在徽州理学界、士绅、宗族和商人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权力最终认可了篁墩为程朱阙里。此一建构过程是徽州社会各界自觉选择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徽州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60.
冯夏根 《安徽史学》2012,(1):105-113
辛亥以来,革命浪潮席卷国中。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情境下,自由主义者对革命表现出了颇为复杂的实际认知。从自由主义者的十月革命观感、对革命内涵的认知、对暴力革命的批评、质疑及推崇渐进改革道路等方面来看,自由主义者是"广义的革命"论者,他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社会革命与政治进步。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自由主义者对革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非绝对地加以反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革命观终究受其渐进改革的政治理念所支配,而其与近代中国国情与社会实际的隔膜则是其难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