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辽宁省民族与宗教问题考察团历经欧洲和非洲主要国家,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以及各国家政府解决本国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政策和措施。考察团通过与专家交流、实地参观等形式,对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形成几点体会。主要有:民族问题是国家政治永恒的主题,解决民族问题是各国政府长期的任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在欧洲发达国家更是如此;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日益突出;宗教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而,国家的宗教政策直接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42.
陈修颖  甄峰  吴泓 《人文地理》2004,19(6):44-48
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与上海市传统产业结构的现实,决定了上海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传统产业顺利实现地域转移。根据传统产业的区域转移理论和区位进入理论的Hayter模型,在全球生产一体化和中国进入开放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上海市传统产业的地域转移有两种空间取向:国内转移和国际扩张。国内转移有扩展转移和等级扩散两种途径,移出产业的选择要依据上海产业重构的要求和产业优势状况确定。国际扩张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根据上海的实际,提出三种国际空间扩张策略和境外投资的区域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343.
《十咏图》及其对宋元吴兴文化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购藏的《十咏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11世纪作品。在综合近人对《十咏图》考证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北宋绘画基准作品的历史重要性及其对吴兴一地的文化影响。这卷叙事性的作品通过描绘“南园”之景开创了“家产山水”的范例。在南宋史学家的笔下,《十咏图》呈现了特别的文化史价值:它被用作修纂《吴兴人物志》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它的创作成为中国史学上较早的以图像证史的自觉实践。在宋亡之际,收藏界开始将张先视为《十咏图》的创作者,即文人画的早期代表。配合文人艺术在吴兴这个元初绘画中心所形成的新格局,《十咏图》直接激励了赵孟顿等大画家确立起的反映主观自我意识的山水境界。这些新的山水创作不仅突出了地域景观特色,而且表现出文人画家们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努力显示自己的家庭财富及文化优势的鲜明个性。在此过程中,整个元代绘画的风格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44.
张红 《民国档案》1999,(3):103-107
一、抗战时期缅甸成为中英关系焦点的由来19世纪80年代以后,英帝国主义进入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时期,无论在亚洲,还是在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非洲,它都在尽可能地攫取更多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以确保大英帝国的长盛不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86年缅甸沦为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由英国驻印度总督委派一名专员进行统治。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使英国政府获得了丰厚的利益。首先,英国在缅甸大力推行稻谷单一作物制,使缅甸成为大英帝国的粮仓。据统计,1850年下缅甸稻谷种植面积仅40.2万…  相似文献   
345.
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是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名碑,碑文字体具魏碑向唐楷过渡的书法风格,碑文内容也为研究隋代佛教和佛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保护修复前,碑座表面溶蚀、裂隙病害较多,碑身断裂病害严重,残块多达百余块。相比以往报道的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案例,其断裂病害极为典型,保护修复实践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本研究利用XRF、XRD、Raman、超景深视频显微系统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等仪器对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的材质、病害及粘接材料性能进行了科学分析,并结合三维数字化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确立了碑座和碑身分离保存或展示的保护修复思路。同时,结合保管和展陈实际需要,设计并制作了专用移动保护平台,通过清洗、粘接、补全等系列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措施对碑座和碑身分别进行了保护修复,基本恢复了碑身原貌,使文物处于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状态。 相比以往石碑保护修复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拓展:其一,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石碑的病害和材质,揭示了病害和材料特征;其二,借助三维扫描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断裂石碑的复原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和安全性评估,从有利于文物安全和保护的角度确定了碑座和碑身分离、碑身侧立放置的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提高了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其三,结合文物保存和展陈需要,设计制作了专用的移动保护平台,既实现了石碑的安全保存,又有利于后期的展示和利用。 本研究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修复相结合,为断裂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技术借鉴,对于推动有限元分析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提高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46.
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的归侨聚居区呈现被符号化的特点,其物质和文化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侨文化”的地方再想象,并加剧了边界随之发生的新变化。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归侨聚居区边界的演变及其对想象的社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解析归侨聚居区符号化的过程与动因。研究发现:①1954年至今,新村归侨共同体维系纽带经历了从国家利益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到集体记忆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环境、空间形态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与归侨的自我认同感、群体认同感之间的耦合关系;②华侨新村不仅是曾经表征爱国主义的物质载体,在资本与权力的支配下归侨聚居区被片面截取并赋予了其它阶层想象的意义和元素。  相似文献   
347.
城市公共健康问题是根植于所依托的地域空间背景下的复杂问题,因而,目前学界主要以还原论的模型假设来分析影响城市健康的复杂多因子关系时存在一定局限。本文在分析城市健康地理问题的"地方"复杂性基础上,提出用复杂理论认识城市的健康问题,将城市健康地理系统看作为具有开放性、组分的知识局限性、自组织性、路径依赖、涌现性、正反馈和锁定特征的复杂系统。从复杂理论视角探讨了当前城市健康地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议题,进而提出复杂理论视角下城市健康地理学研究框架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48.
This study uses multiple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se a case of trepanation from a cemetery located at the westernmost point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in China dating back to the Early Iron Age. The skull of interest belonged to a middle-aged male; the opening is located on the left posterior side of the skull in the occipital bone. Computer tomography (CT)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show that the incision was unhealed, indicating an immediate death either during or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procedure of trepanation might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a depressed fracture from inflicted trauma on the individual’s right parietal bone,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surgical trepanation in early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349.
酋邦的演化     
在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的战略性课题中,酋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酋邦作为对19世纪摩尔根社会进化理论的发展和20世纪新进化论的重要概念,赋予了平等的部落社会与作为阶级社会象征的国家之间这个过渡阶段以明确的科学定义,使这方面的探索有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至于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分析视野,则是始终处于发展之中的。酋邦概念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奥博格在对南美印第安人的研究中提出的,60年代塞维斯根据夏威夷群岛原始文化的资料提出了相对比较系统的酋邦理论。此后酋邦问题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很多学者参与到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之中,使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是美洲研究学会1988年1月举行的一个酋邦研讨会的纪要,曾发表在1989年2月号的《当代人类学》(Current Anthropology)上,稍作修改后又收入厄尔主编的《酋邦:权力、经济和意识形态》(Chiefdoms:Power,Economy,andIdeology)(1991年出版)一书中。这个研讨会是该领域一流学者们的一次集会,对酋邦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全面的探讨。会上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对当时酋邦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而且对于后来包括今天在内的国家文明起源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不仅探讨了酋邦的概念,更着重探讨了酋邦产生和存在的动力机制。首先,酋邦被认为具有极大的多样性。从规模上可分为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从财政基础而言,根据支付媒介的特点,可以区分为产品经济型酋邦和财富经济型酋邦;从结构上,酋邦可以分为集体型酋邦和个体型酋邦。其次,伴随对当时盛行的人口压力是社会演变主要原因学说的反思,学者们全面探讨了酋邦权力起源可能存在的所有动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战争和意识形态的控制)总结为十项策略。与会者的一种共识是,权力的三个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体现了不同的策略,而有效的统治似乎有赖于多种不同策略结合使用,以便集中权力并克服单一权力来源的局限性,这是各地案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另外,会议还讨论了环境在酋邦发展中的作用、酋邦的规模与层次、以及酋邦的轮回等等其它一些重要问题。酋邦概念在1980年代引入中国后也引起了我国学界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对国外文献理解上的不足,一些介绍酋邦的文章难免传递一些误导性的观点。本文作为酋邦专题讨论的纪要或综述,体现了当今国际学界对酋邦概念的认识和研究,为我们了解酋邦探究的意义提供一个比较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0.
先秦时期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意识,对《周易》、老庄、孔孟、管子、荀子等的生态观进行初步提炼、分析,寻求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原则、立场与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先秦时期生态观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