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学生的作文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对事物、对知识有他们独特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朝着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方向走,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创新意识,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本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及各地出土的唐代双龙柄尊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其特点、属性及用途,并划归了相应的窑口,指出其为唐代贵族、士大夫使用的高级随葬品,保留着战国丧葬遗风,是当时通天保平安的神器. 相似文献
105.
厦门宋元窑址的调查及研究表明,厦门古代陶瓷的生产和发展,不仅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而且同当时的海外市场需求和外贸的发展相辅相承,同时厦门古代陶瓷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厦门及闽南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6.
Chang Seok Oh Min Seo Jong Yil Chai Sang Jun Lee Myeung Ju Kim Jun Bum Park Dong Hoon Shi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0
Despite high prevalence of Trichuris trichiura infection, PCR-based analysis on T. trichiura from archaeological sample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so fa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sought to perform PCR-based amplification of T. trichiura aDNA using the sediments from medieval tomb of Korea. The presence of Trichuris eggs were first detected by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then confirmed by PCR-based aDNA analysis. Obtained sequence showed 100% homology to that of the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 (SSUrRNA) gene of T. trichiura but distinct from that of other Trichuris species. PCR-based aDNA analysis in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effective method to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T. trichiura eggs in the soils or coprolites collect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相似文献
107.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系统总结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自60年代以来的发展,作认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应当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域内人地关系一一人类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研究城市社会地理的基础。人(个体与群体)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Interacting)的连续过程,就是社会空间统一体:一方面,人创造、调整城市空间,同时他们生活工作的空间又是他们存在的物质、社会基础。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定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些派生之物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邻里和社区,而且连续的城市过程产生变化的城市空间,使经济、人口、社会和科技力量在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得以延续和发展。本系统介绍了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发展沿革,然后指明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8.
游客慢文化感知维度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高淳国际慢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深入挖掘慢文化内涵为基础,选取高淳国际慢城为案例地,对游客慢文化感知进行调查,构建游客慢文化感知维度分析模型,探讨游客慢文化感知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慢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过程中体现回归自然、社会节奏放缓、注重生命意义和生活品质的一种生活状态与文化形态;(2)游客对慢文化的感知存在四个维度,且呈现出慢文化氛围、慢文化产品、慢旅游经济性和慢旅游便捷度的递减关系,表明游客对慢文化的感知相较于显性文化,更注重隐性文化;(3)游客个体因素和旅游感知距离对慢文化产品、慢文化氛围和慢旅游经济性有影响,感知刺激因素对慢文化产品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慢旅游便捷度感知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党中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但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量表开发与检验的相关研究存在维度不明确、内容不全面、方法不规范等问题。鉴于此,以喀什噶尔古城景区为例,从目的地居民感知视角出发,以景区内外居民为研究对象,遵循量表开发的规范程序,采用文献回顾、定性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生成初始题项,对调研所获得的 447 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包含 17 个题项、3 个维度的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量表,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量表的稳定性。研究结论丰富了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也为充分发挥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