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5篇
  免费   4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泥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类矿物,且烧成陶色偏深;此外,制陶原料和同期陶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类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02.
为对江苏省东海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进行修复保护,在研究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修复保护处理。由于经费、人员及时间的极大限制,除使用常规修复保护方法外,修复保护过程中也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材料和方法,以便提高修复的效率并达到较好的展览效果。在修复保护工作完成之后的4年时间,器物保存于东海县博物馆,通过对器物进行跟踪观察,未发现器物出现进一步的劣化,修复保护的效果良好,能够满足现代修复理念对于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究不同碳化条件对天然水硬性石灰水化过程的影响,继而认识到养护条件中的碳化作用对天然水硬性石灰早期强度和养护时间的影响,模拟制备了不同碳化条件下的样品,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SEM-EDX)测试和比较养护前后天然水硬性石灰成分、结构、形貌的变化。研究表明,天然水硬性石灰水化生成水化硅酸钙(CSH)、氢氧化钙(Ca(OH)_2)的反应与CSH、Ca(OH)_2的碳化反应同时进行,并且Ca(OH)_2的碳化速率大于水化反应生成Ca(OH)_2的速率。随着养护龄期增加CSH逐渐由细小的针棒状结构生长为粗大的棒状结构,随后又逐渐变短并最终完全碳化为方解石晶型的碳酸钙(CaCO_3)形貌。天然水硬性石灰水化产物的碳化作用能促进其水化反应进程。  相似文献   
104.
绿色含铜颜料是书籍和艺术品中重要的着色物质,一些含铜化合物颜料例如铜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会发生明显褪色,随之引发载体纸张材料的损坏,腐蚀降解纸张。铜离子与纤维素间反应机理是氧化、催化、酸化水解和光化学作用等复杂反应机理的综合,对损伤后纸张的保护修复要在了解腐蚀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去酸或者络合金属离子等缓蚀方法处理。结合国内外文献和现有研究工作对此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提出了6点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希望该综述能为纸质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5.
为探讨石湾瓷塑脊饰制作工艺,利用微型手持数码显微镜、微聚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石湾瓷塑脊饰标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瓦脊标本的胎料普遍具有高铝低硅的特征,胎中铁含量较高;从釉料配方来说属于高温的钙系釉,瓷釉中均添加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并且有加锌的传统。从清代中后期开始烧制温度可达1100℃以上,而到了民国时期烧制温度更高达1200℃。分析结果对于探讨石湾瓷塑脊饰的制作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6.
随着2012年景德镇蓝田窑的发现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釉瓷器。通过对窑址及出土陶瓷文物的整理与研究,专家提出蓝田窑是目前为止景德镇发现的早期烧制青瓷的窑址之一,其中出土的部分青瓷应为唐代时期烧造。因此,研究蓝田窑唐代和五代时期青瓷对探索景德镇早期青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以唐代和五代景德镇蓝田窑青瓷为研究对象,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热膨胀仪等对24件唐、五代蓝田窑青瓷样品进行了测试,对比分析了唐代和五代景德镇蓝田窑青瓷的组成和工艺特征,为研究景德镇早期青瓷及其初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预防性保护—减隔震技术在地面浮放石像文物中的应用,基于规范公式首先确定了佛像的隔震系数和支座刚度范围,进而采用时程分析程序对初选的减隔震支座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研究了高宽比为5.6的石佛像采用减隔震支座的可行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高烈度区浮放于地面的具有较大高宽比的石佛像文物的抗震性能存有隐患,科学合理的减隔震支座用于佛像等结构物可取得显著的减震效果。本研究所做石佛像减隔震设计及分析验证思路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宝玉石示踪技术是现代玉器考古研究领域的前沿性问题,绿松石作为一种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宝玉石品种受到了全球考古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美国,绿松石示踪研究持续了很长时间。通过研究关于探究绿松石产地的相关文献,总结提出绿松石示踪技术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以考古证据为基础的推测阶段;以微量元素示踪为代表的化学、光谱分析技术阶段以及以绿松石包含元素同位素示踪为代表的第3阶段。同位素示踪绿松石产源是近几年示踪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者已经在铅、锶、氢、氧、铜5个元素同位素方面开展了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绿松石示踪研究呈现技术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将3个阶段的技术通盘应用为一大特色。总结美国绿松石示踪技术的发展现状会给我国今后绿松石示踪研究提供借鉴,进而为其他古今宝玉石原料或制品的产地判定带来新的、精准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分光测色仪、差式扫描量热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研究碱催化原位复合纳米级SiO2-丙烯酸酯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颜色、分解温度、分子结构以及耐老化性能等变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复合材料无机相和有机相的分散状况;测试将复合材料用于陶质文物样品的抗压强度、透气性、孔分布和微观形貌等加固保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入5%~10%正硅酸乙酯材料的复合材料成膜透明,提高原有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光老化性能,水解缩合形成的纳米级SiO2分布于丙烯酸材料内部,有机材料包覆无机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加入提高了陶质文物样品的力学性能,同时又不堵塞陶胎内部孔隙,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被动采样器结构和原理的分析,对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论述其对环境的适用性和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及有害气体的监测需求。认为被动采样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有害气体的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