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20世纪30年代专家政治的浪潮在美国达到一个峰巅。技术统治论的思潮与运动以物理学原理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时期也大量吸收专家参与政权。在此前后。《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等将技术统治论作为新的思潮与运动加以介绍,一些参政知识分子则更多地从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中吸取经验。南京政府一定程度地吸收专家参政,在行政技术化、立法科学化等方面有一定改进,但未改变蒋介石专制政权的性质。美国的技术统治论经历复杂的转变,其中一部分为主流社会所吸收,一部分则趋向偏激,进一步产生对美国社会的深刻怀疑,成为当今美国社会的另类选择。美中两国历史发展说明,科学进入政治领域,有利于技术层面的科学化;科学主宰政治。却是技术乌托邦之梦。  相似文献   
52.
马家塬战国墓地是研究西戎文化以及秦戎文化交流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1墓葬发现了一些附着于铁器表面的矿化纺织品残片。这些矿物外壳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纺织品形态,是研究早期纺织技术的宝贵资料。为此,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矿物纺织品残片的纤维原料进行了鉴定与分析:1)矿物外壳内部的纤维空洞结构形态与桑蚕丝的纤维形态特征相同;2)样品中检出了3组蚕丝蛋白的特征多肽片段。研究结果表明,M21墓葬中的纺织品残片的原料为蚕丝纤维(Bombyx mori)。丝绸的发现表明中原的丝绸成品或者纤维原料已经进入西戎地区,西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更加密切。使用丝绸包裹铁器则表明西戎文化已经受到了一些中原风俗的影响。这一发现填补了马家塬遗址中纺织品研究的空白,不仅为研究秦戎地区的织造工艺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矿化纺织遗存中的桑蚕丝残留的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3.
“文革史学”是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史学”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它既是中国史学史、也是“文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给中国史学蒙上了极大耻辱。它截断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并离群索居,与不断前进的世界史学背道而驰;中国史学成了政治史学、影射史学的代名词,失去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性与尊严。  相似文献   
54.
台湾地区树皮布石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25处遗址出土为数不少树皮布石拍,年代在距今3500年前后。台湾地区石拍为中国大陆树皮布文化的一分支,其来源与菲律宾和印支半岛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在中国小说史上,宋初编纂的《太平广记》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小说一直被视为末学,何以在宋初《广记》竟能以第一部官修大型类书化小说总集的面目出现?本文即是从政治、文化、小说自身发展三个方面来讨论《太平广记》成书的原因和契机:《广记》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宋太宗为维护统一安定的局面而笼络人才的政治手段,也是“文德致治”的文化策略,是中国历朝注重典籍的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小说自身的发展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6.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在中国史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京力 《史学月刊》2004,(12):81-88
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界和中国社会理论界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为探求对中国史的总体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随即,这一框架所预设的理论前提、核心内容及逻辑话语也开始比较广泛地渗透进中国史领域。很多学者试图通过导入这一理论工具来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与历史视域,形成新的问题意识,进而建构新的研究范式。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始终存在着对其适用性问题的深刻质疑与反思。  相似文献   
57.
声景即声音景观,是人文地理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塑造了特定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也是地方感知的重要依托,声景主观感知评价对声景的创设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六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声景为例,选取九组语义对,利用语义细分法进行声景主观评价实验,初步分析了客观声学参数与主观语义评价的定量关系。在对普通学生与本土人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关注对本土受众意义重大,反映本土地理、人文的声音及其发生场所和行为习惯,以期为历史区域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也是从声景角度进行人文地理的探索。  相似文献   
58.
邓秀勤  朱朝枝 《人文地理》2015,30(3):85-88,96
以人文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为基础的地方依恋理论强调人对所处地方的感情联系,有助于弥补传统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及其他相关领域视角的不足,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更广阔的人本化的思维,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户籍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宏观结构变迁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微观行为的研究亟待深入,藉此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与地方依恋在西方城市化研究领域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依恋理论应用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的思维视角,总结了相关研究的立足点。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9.
旅游危机管理:构建目的地层面的动态框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安全是一个目的地、区域或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也是旅游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目的地处于危急事件中时,其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旅游者自身决策以及国家或社会组织对待和处理危机事件的政策或手段的影响,会陷于低迷。本文对目的地旅游业受危机事件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设计旅游危机决策链,从而构建动态的、有机联系的旅游危机管理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60.
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旅游资源和区位是影响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为区域研究单元,借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分析了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发现:(1)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重心偏向我国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重心偏向中西部地区;(2)资源与收入、区位与收入、资源与区位三组二维组合关系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可以将这种二维组合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来描述各省区的旅游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