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61.
白庙子山,西南距内蒙古翁牛特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40公里;东北距海金山10公里;北距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14公里;南距松树山15公里;距遗址西北5公里有少郎河流入西拉木伦河(图一).  相似文献   
562.
本文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首发之地——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以开埠后租界城市空间扩展的微观过程为视角,系统探讨其河浜资源利用与相关环境变迁的内在机制与驱动力,并对深层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从城市建立的初期开始,租界工部局就仅出于实用目的对自然河浜的排水功能加以利用,以私人化的地产分布、地产开发需求以及马路的拓建规划为基本导向,对河浜进行无序填没和管道化改造,而忽略了方格状感潮河网的环境脆弱性以及河浜除排水以外的其他生态功能。这种受城市空间扩展自然驱动的河浜利用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河浜形态破碎与功能紊乱,成为近代以来上海地区黑臭河道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制度根源主要在于:租界直接承袭了19世纪英国城市环境改造理念,并受到自治市制度的局限。  相似文献   
563.
试析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敏 《攀登》2007,26(5):89-92
当代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并不是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结果,而是由建国后几次大的政治运动中积淀下来的蔑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力量所致。我们必须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立足点,全面总结并分析目前我国社会人文素养不高、人文精神缺失的历史与现实根源,正视人文教育及科学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人文精神的重建真正在全社乃至全民族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564.
吴永坤 《文献》2007,(1):181-185
在编辑先师魏建功先生文集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作为学者、语言文字专门家的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从先师的文章中我得知,仲甫先生在狱中写的<实庵字说>,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钱玄同先生即于东安市场书摊"争先寻求,津津乐道,喜至功家清谈.  相似文献   
565.
清代是我国方志空前发展的时期,其间共撰成各类志书4300余部,并由章学诚等人创建了方志学。然而在清代前期,“桐城派”奠基人物方苞,在履任《大清一统志》总裁时,将治古文与治方志结合起来,提出“统一体例”、“由博返约”、“简明为要”等修志主张,对后期方志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566.
作为18世纪欧洲人中国知识重要来源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在介绍中国西南几个少数民族之际,事实上是将其所在地区定位为清朝的殖民地,并突出其与中央政府的紧张关系,强调汉人的轻蔑之心。耶稣会士的这种认识更通过地图的绘制而直接影响了18世纪一些欧洲制图家,甚至可能影响到当代西方学者对清朝国家性质的定位。本文分析了耶稣会士与中国人对西南地区政治属性认识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西方学者的殖民地研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7.
三峡地区土洞墓年代与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 《中原文物》2007,(3):33-37
根据青瓷盘口壶的演变规律,1997年湖北省巴东县雷家坪遗址发现的一座土坑洞室墓的年代应为晚唐或五代时期。土坑洞室墓在三峡地区出现和流行可能与安史之乱有关。  相似文献   
568.
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省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推行过程中,制定了具体措施,广为宣传,逐级落实。然而,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推行方法失之简单、法律新规形同虚设等原因,致旧弊未杜,新弊日生,最终以失败收场。清末四川推行官制婚书,既反映了时局变动下政治、经济、法律与社会的实际状况,也表现了当时国家法律与民间习俗的契合与紧张,对审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69.
在明清战争史的诸多战役中,发生在天聪三年十月至天聪四年五月的一场战役(史称己巳之役),以往的研究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从军事角度观察,其重要性可能并不突出,但从文化角度予以审视,此役却有极其深刻之内涵。笔者认为,己巳之役重要性,并不在于满、明之间军事冲突的胜败得失,而是此役诸多事件,反映出满洲贵族内部,以皇太极为首的新贵族与传统和保守的旧贵族之间,在战争理念上的碰撞和冲突,终使己巳之役成为满洲社会新、旧战争理念之分水岭和转折点,并对入关前后的满洲贵族整体之文化嬗变,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70.
罗尔纲先生笺注《李秀成自述》前后长达55年,曾三次调整作笺证的版本,绩学参微,点滴作注,于1995年出版史学名著《增补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罗先生所做的这项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不仅为后学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李秀成自述》扫清了障碍,而且,我们从中也可学习到罗尔纲先生那种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从善如流的人格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