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6篇
  免费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位于唐山市东矿区王辇庄乡任庄子村西北的多宝佛塔是一座八角七层的仿木构密檐实心砖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当时这一带属开平卫管辖,此塔的修建可能与戚继光主持修建的遵化永旺塔有关。  相似文献   
72.
如何进行中西方史学比较研究以及在新的世界史背景下认识中国史学传统,是当今中国历史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海内外学人倍加关注。刘家和先生长期从事希腊、印度与中国的古史研究,近些年来开始从思想的层面检视中西方史学,因为有着深厚的古史研究基础与通贯中西的理论修为,刘先生总能见人所不能见,于中西史学颇多新识,尤其是在方法上多能予人以启导。当然,由于中西方语文背景与思想进路的迥然不同,双方史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西方的逻辑理性与中国的历史思维如何对接与融通,仍然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3.
儒家不仅关注社会和谐,而且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产生了儒家生态意识。儒学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生态意识诞生于中国传统社会,其生态意识具有既区别于现代生态伦理学、又有别于道家等其他传统生态意识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贯穿于其发生、主张内容和实施要求等各个方面,从而将其生态意识落到实处,在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千百年来,国家起源一直是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从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霍布斯、卢梭、弗格森、孔德到摩尔根、马恩和列宁,都有过经典性的系统论述。时至今日,在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下,在吸收过去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国家起源更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三大课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文明起源)之一,并且产生了很多既有实证性又有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卡内罗在这篇经典文章中,对当今各种理论流派做了比较详细的概括总结。就他自身而言,是持强制论或者说战争论的观点,认为战争是国家兴起的主要动力。他甚至认为,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和考古学证据都毫无二致地证明战争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战争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国家兴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他也认为,战争并非国家起源的唯一因素。尽管战争可能是国家兴起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国家的兴起还需要一些特殊条件,经过一些具体的过程,例如自然的限制、社会的限制、资源的集中、政治的演化等等。卡内罗的战争论虽然是一家之言,但由于它对历史的继承和现实的尊重而有巨大的合理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文明起源研究有重大影响,而且今后仍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写作于1970年,从时间上看观点已显陈旧,但是作为国家起源理论的一种重要流派,仍然值得介绍和回顾。  相似文献   
75.
继中共十六大提出和谐社会新概念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对这一目标本质的认识,是我党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6.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第一次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之一。2.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1)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2)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77.
袁书琪  刘丽 《旅游科学》2007,21(4):8-11
海峡西岸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旅游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有重大意义.当前海峡西岸旅游产业偏重观光游览,旅游投入偏少;偏重自然景观,旅游文化发掘不够;偏重旅行消费,旅游六要素不完备;偏重旅游旺季,时间上经营不平衡;偏重低级竞争,市场无序现象还比较严重.旅游产业布局存在旅游集散地与目的地错位、星散布局缺乏整合、重复布局分散客流、单体布局缺乏联系等问题.海峡西岸旅游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应集中精力抓准重点,延长产业链,设计旅游精品,调整布局构建多级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78.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她深情地滋润着这片诞生地,青海的黄河谷地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全省光热水土条件最好的地区,这里山川秀美、民族文化绚丽多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更值得青海人骄傲的是,黄河谷地落差集中,水力资源丰富,是闻名全国的水电富矿区。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贫困人口占到了当地农牧民总数的31.5%,优越的自然条件与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之间、早期的开发规划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本文作者在对黄河谷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应该对黄河谷地进行综合开发的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文章高屋建瓴,分析透彻,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民生的关切之情,对于黄河谷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促进当地乃至全省的社会和谐发展,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刊特刊发此文,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9.
80.
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s between communities liv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Eurasia during the late prehistoric period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s a topic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The Qijia culture, found in northwest China, is one of the key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that can shed light on trans‐Eurasian exchange because a variety of imports are found in this cultural context. These imports include new cereals and animals, which suggest that human diets may also have change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periods. To understand human and animal diets of the Qijia cultur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ratios from human and animal skeletal remains were analysed from the type site of the Qijia culture at Qijiaping.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human diet at the site mainly consisted of millet and animals fed on millet. C3 cereals, such as wheat and barley, did not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human diet, and no isotopic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adult and subadult diets. Furthermore, three outlying human results raise the possibility of exogenous individuals, perhaps in relation to the parallel movement of animals, crops and goods. This study provides human and animal dietary information for evaluating the nature of exchange and diffusion in eastern Eurasia at this time.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