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8篇
  免费   4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湖北秭归何家坪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家坪遗址位于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楚王井村11组。1996~200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三次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至明代墓葬5座、灰坑3个、窑址1处,出土了陶、石、瓷、银、铜、铁等不同质料的文化遗物百余件。该遗址年代跨度长,遗存特征比较典型,是三峡地区一处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102.
重庆市云阳乔家院子遗址是三峡库区需要抢救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本着重报道了该遗址第四次发掘的唐宋时期遗存,其中以唐代瓷器和建筑材料为主。特别是瓷器,其形制与釉色兼具当地和北方地区特色,既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的制瓷水平,也反映出大一统化面貌下的地区化交流。大量的唐代遗存证明,乔家院子遗址在这个时期是一个较大村落,对于当时的村镇聚落考古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廖苏平 《南方文物》2002,(3):123-126
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物普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各地发现古文化遗址(包括古人类居住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矿冶遗址等)800余处,古墓葬1400余座.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一批古遗址和古墓葬,发现各种人类活动遗迹,出土有品类繁富的文物,为研究江西地方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4.
湖北柳树沟墓群M24出土汉代薄胎铜镜的保护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等现代检测分析仪器对湖北柳树沟墓群出土的一件汉代薄胎残损铜镜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包括基体的微观腐蚀形貌、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表面锈蚀物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从而确定了此面铜镜的腐蚀程度、材质、组织结构及表面锈蚀物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清洁、点焊粘接、补全、随色及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恢复了铜镜的器型,展现了文物原貌。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深入研究古代漆膜,构建科学系统的研究框架,从漆膜结构和成分分析、髤制工艺、添加物分析、固化机理、劣化机理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漆膜分析研究的现状,讨论了鉴定漆膜结构和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就漆膜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展望了漆膜研究的发展趋势。仪器联用及多仪器辅助鉴别将成为漆膜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未来关于漆膜的研究应该是围绕现在热点问题深入探索,逐步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同时建立和完善漆皮红外光谱库,实现资源共享,关注漆艺的流传和传承过程,重视现存的传统漆器手工作坊,推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一套漆膜研究的成熟体系。  相似文献   
106.
为了科学评价照明光源对黄色植物染料染色丝绸的褪色影响,也为了给博物馆此类丝绸文物展陈的照明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通过设计光照老化实验的方法模拟丝绸文物的光老化过程,研究了卤素灯、荧光灯及LED对黄檗、槐米等黄色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样品的褪色影响。结合色差分析,从染料耐光牢度、样品反射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等多个角度对染色丝绸的褪色进行了分析。借助液相色谱分析了光老化前后染料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含蓝光能量高的荧光灯和LED对黄色染料的损伤严重,蓝光能量少的卤素灯影响较小;色谱分析确定了染料的光老化前后的有效成分,推测了光老化反应的褪色机理。  相似文献   
107.
为了对南京六朝建康都城城墙夯土遗址进行科学保护,确保遗址展示面的结构安全,首先通过ANSYS有限元模拟对城墙夯土遗址的现状及锚杆加固后的结构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包括锚杆长度、锚杆角度、锚杆弹模、锚杆直径、边坡坡度、锚杆间距、土体含水率等参数对遗址安全性的影响,得出不同参数变化下的夯土遗址结构的安全系数,给出了适合夯土遗址锚杆加固的优选技术参数。为了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以及锚杆和灌浆材料施工的可行性,进行了锚杆和灌浆材料的拉拔试验。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采用不锈钢锚杆和改性泥浆灌浆的方法进行遗址锚杆加固的设计方案。该城墙夯土遗址锚杆加固技术研究的成功,可为类似文物保护设计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秦俑一号坑新出土一件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发现该俑彩绘病害复杂。彩绘脱落严重、泥土附着物面积过大、部分彩绘层已剥离陶俑本体并附着于背部土层上、土层厚重且严重开裂、移位,必须进行保护修复。针对这种复杂的彩绘病害情况,先期进行彩绘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局部回贴试验。在小面积彩绘回贴技术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准确定位将残存于土块上的彩绘花纹图案回贴于原位,进行大面积彩绘回贴保护,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以后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回贴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9.
温湿度是评估博物馆馆藏环境的重要指标。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温湿度进行监测记录的情况下,需要基于"稳定适宜"的准则,探索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为馆藏环境温湿度的调控治理提供依据。该方法以中长期的博物馆监控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温湿度监控数据的离散度和离散系数,并结合箱线图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对其"稳定适宜"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评估。结合四川博物院2014年的温湿度监控数据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离散程度的中长期温湿度数据评估方法,能够为下一步的馆藏环境调控治理提供依据,有助于针对性的改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0.
蛇纹石玉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与透闪石-阳起石玉相似,许多出土蛇纹石玉呈现部分白化和全器白化现象,其时代贯穿史前至近代,地域跨越中国全境,因而其成因颇受关注。本工作借助考古学、矿物学和材料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从人为火烧成因和自然受沁成因两方面对白化的性状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细致梳理和探讨,以期探明蛇纹石玉火烧变白过程的热力学机制,探讨自然受沁成因的内在白化机制。藉此有助于判断和揭示白化玉器背后的人类行为和自然行为,有益于白化蛇纹石玉器的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