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建立了新中国。为铭记革命烈士的不朽功勋,在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施行了褒扬革命烈士和抚恤烈属、军属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政务院批准,内务部制定了一系列对革命烈士进行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革命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如修建公墓和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举行烈士纪念仪式、宣传烈士事迹、收集烈士遗物、向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发动社会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等。新中国对革命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树立了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弘扬了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3.
池河太平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多次毁坏、重建以及维修,至今仍跨于池河之上。它曾对南北交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现已险象环生。本文通过梳理地方志,以及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唐寰澄等对此桥的记载和研究,探析该桥的建造与维修的历史,并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观念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其目前面临险境的原因。同时,发掘其科技以及文物价值,以期为池河太平桥的维修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65.
66.
1990年,在河北丰宁东沟道下古墓群发掘了一座石板墓,墓内出土了大量的冶金工具,本文的研究表明这座墓葬可能是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一个冶金工匠墓葬,该墓葬的发现说明丰宁地区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存在着独立的金属制造中心,也存在着专业的冶金工匠,这些发现对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和冶金业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美对抗格局的形成,使原已存在的东南亚华侨问题更加复杂。美国旋即从遏制中国的角度介入该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政策。例如,鼓励台湾当局争取华侨支持;排斥中国在华侨教育中的影响;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在华侨政策中的独特作用;等等。1960年,美国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了它对东南亚华侨的政策。但是,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68.
论战时教育思潮与战时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界为配合军事斗争,为教育适应抗战之需与夺取抗战胜利献计献策,形成了强劲的战时教育思潮。他们适时地提出了颇有历史意义的教育应当深刻反省,战时需作平时看,平时需作战时看和不宜以大学生作兵员等极富建设性的建议,保证了抗战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发展,而不是因为抗战而全面停辍,从而为抗战建国储备和培育了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69.
70.
Yuezhi Xiong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8,3(1):101-116
Shanghai Racecourse was established at 1850, it was finally transformed into People's Park and People's Square in 1951. The
Racecourse was originally just a simple recreational center.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its own function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it changed into a casino of cheating and murder, a place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ese, a stage for the imperialists
to show off their power and violence and a symbol of all evil things. The appeal to change the Racecourse echoed to the demand
of opposing imperialism, taking back the concession, desire for civilization and democracy. From 1930s to 1950s, even though
great change took place i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political power, there was an obvious continuity in the domain of thought
and ideology.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Li Dan from the version submitted to the symposium of “Cultural succession and historical memory” held at Sichuan
University, Oct. 17–18, 200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