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0篇
  25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一、荀悦为什么要写《汉纪》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生于东汉末年有名的儒宗世家。祖父荀淑,史称其“博学高行”。荀淑有子八人,皆知名于世,时号“八龙”,尤以荀悦六叔荀爽最受时人推重。献帝初即位,爽被董卓强征为司空,他却与王允密谋,欲除董卓,事未成而病卒。荀爽一生著述很多,曾“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荀悦堂弟或和堂侄攸,是曹操最主要的谋士。这样的家世,对荀悦一生的政治态  相似文献   
102.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在甲午中日战后预感到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曾呼喊过要“救国安邦”。但因为他的“发愤爱国”则始终和他那个不要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而可以发展资本主义、安定国家内部局势的宗旨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言行基本上未能跳出“君主”一家一姓的正统观念。在百日戊戌维新变法时期,他呼喊要“救亡图存”,并有意识地做了不少提高人们民族意识的工作,但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他始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实践上并无多大作为。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由北京逃往上海转香港,又离港赴日本与梁启超一起拒绝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争取。不久,康有为赴加拿大,鼓吹“今日国势危急”“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为了争取光绪皇帝垂掌政权,康有为不仅运动英国政府干预中国内政,扶助光绪皇帝东山再起,而且还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与革命派抗衡。康有为、梁启超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的复辟,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整个汉族地主阶级都已经与清朝满族地主阶级联合起来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政体的时候,康有为的希望只能是空想。因此,他高喊一阵子的改良主张,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03.
薛成有 《攀登》2012,(3):100-106
依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是法治社会应急管理的基本形态。玉树地震应急处置阶段顺利结束,灾后重建有序进行,皆依赖于法律的有效规范。总结玉树地震依法应急处置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今后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灾后重建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理性思考民法、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焦点问题,不仅可以保障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通过玉树地震应急处置与重建法律问题的研究,可为健全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提高政府和公民的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4.
邓仁有 《沧桑》2012,(1):61-63
日本平安时代的僧人圆仁随遣唐使入唐后,曾在五台山求法,圆仁归国后,向僧众们传授从中国学到的新的佛教知识,还编撰了有关经典、仪轨的注解书籍。圆仁完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它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和唐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05.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之后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既有"清承明制"的体现,又有自己的创新。清初,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者汲取各朝民族政策之失,又集历代民族政策之大成,建立了疆域辽阔和空前统一的大一统帝国。清代民族政策虽有其消极一面,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融合,也使中国大一统局面彻底实现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6.
中俄北京贸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早期中俄贸易史上,北京贸易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一贸易对两个相邻的大国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是中俄关系史上的重要课题。令人遗憾的是.北京贸易并未象恰克图贸易一样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因此,探讨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从蒙古统治俄国时期起,中俄贸易关系就已经建立,当时俄国商人把毛皮、皮革以及其它本国产品运往北京,M·舍尔乌德在《通往中国的大道》一书中说。在北京的外国商人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其中就有俄国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贸易关系并不密切,更多的只是偶然的现象。而且由于蒙古地区在一、工、六世纪的相…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专写了张宗昌花钱“仗义”的一面。而张“仗义”之钱何来?还不是刀口下的民脂民膏么?如是.本文的行文就有商榷之处了。但只要作者提供的是史实.如何看待.相信读者自有主见。  相似文献   
108.
阳朔老妪会外语○刘金有文并摄影旅游事业的发展使风景佳天下的广西阳朔县大批做生意的农民和个体商贩深感掌握外语的必要性他们纷纷到当地的巴克兰国际商务外语学校培训班学习外语这个只有2万多人的县城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150多万人仅个体经营摊点就有15...  相似文献   
109.
清代来华俄国留学生问题是中俄关系史特别是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薄弱,甚至于可以说几乎还没有展开研究。国内许多有关留学生运动史的著作,内容仅限于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事,而关于外国人来华学习的历史却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的宗旨是,就1840年以前,清代俄国来华留学生问题作一初步研究。探讨的内容涉及俄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历史背景;他们来华所走的路线;来华学生人数的统计,总名单一览;他们在华学习和生活的概况以及他们在中俄关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困于学短识浅,难免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110.
好官苏轼     
正说到苏轼,人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称其为大诗人、大词人。其实,在我国古代,自孔子之后,知识精英们,大都集官员、学者、文士三者于一身,而且把为政济世看得最高,把诗文看得最低,视为"余事"。面对百姓疾苦,苏轼就曾感叹:"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自少年时代起,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观其终生,苏轼首先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伟大的诗人,而且正是其政治上的杰出,成就了其诗文的高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