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年晚煎堆     
芝儿 《神州民俗》2003,(1):12-12
  相似文献   
132.
133.
前言 唐代律令规定了国家的架构。其中作为刑法的唐律,以《唐律疏议》(开元二十五年所作的注释书)为名传存下来,是极其缜密的法律体系,从而构成此后中国帝政的基础。但是作为行政法的唐令,却很早就散佚了。  相似文献   
134.
据笔者统计,本领域2006年的成果共有127项。这里列举其中的88项。成果之所以比往年多,应是研讨会召开得较往年频繁,会议报告被公开发表的缘故吧。下面分领域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5.
前言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佛教造像的舞台也从大同转移到洛阳。一般认为造像样式中国化(下称“汉化”)过程始于云冈第六窟,此后为龙门石窟所继承,并取得进一步发展,最终在以宾阳中洞和莲花洞为代表的龙门北魏诸窟中完成。这种看法是建立在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二氏卓越的调查研究成果之上的①,至今仍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水野、长广二氏在《龙门石窟研究》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龙门的线刻艺术,指出“龙门北魏窟可以说是云冈造像的延续,但是,必须认识到在其它方面则另有基础”,其后,吉村怜氏基于云冈与龙门天人图象…  相似文献   
136.
前言:"十五年战争论" "十五年战争论"是理解1930年代日本对外行动问题上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历史解读。当初这一说法被理解为一种单线式的历史解释,即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再到太平洋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满洲事变使得日中无法避免一战,日中战争无法逃脱太平洋战争的命运。围绕这一历史解读,日本近现代史学家展开讨论,对十五年战争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7.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13世纪初合兰真沙陀战役之战场地望的六种不同说法逐一进行梳理和辨析,在基本认同其中的"东乌珠穆沁旗北境说"的同时,也提出了修订意见,认为合剌合勒只惕之战发生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部合剌真戈壁一带。  相似文献   
138.
撰写2011年的“回顾与展望”时,看到手头收集的著作和学术杂志的版权页上印有“三月”的发行月时,不由得生出一种特别的感觉。听说当时不仅出版社和杂志社受了灾,一些作者在投稿中也遭受灾害,出现出版延迟的情况,但他们无论如何想让研究成果面世,在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编辑、发行工作。一边想着此次介绍的论文中就有这样克服各种困难发行、出版的,一边来回顾2011年的研究成果吧。  相似文献   
139.
车辆自产生到普及经历了及其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公元前4600年,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王朝乌尔王陵的旗柱上就出现了四匹马拉的四轮车图形,这辆车的轮子并没有辐条,像是用两块木板拼成的板式轮,它应该是车轮演变序列中的第一种类型(表一,A式轮)①.德国罗纳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的一块基石上,刻绘了双套牛车图形②.公元前2000年左右,外高加索地区出现了车,亚美尼亚鲁查森11号墓出土的两辆轻型马车显示,此时车的形制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③.  相似文献   
140.
In China, during the Han dynasty, large-scale, three-dimensional stone sculpture appeared. Stone animals and stone human figures were erected in front of tombs and on their approach routes. Chinese art, which had long loathed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body, began to turn towards the human body. However, these stone human figures were cloaked in thick garments, and their expression was nothing more than generalized surface treatme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5^th century, Chinese stone sculpture met an unprecedented foreign influence in its encounter with Buddhist art, and there was a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 figural sculpture via Buddhist sculptures. In the Tang dynasty, a Chinese style of Buddhist sculpture, fitted with both bodily expression and decorative qualities, matur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rection of stone sculptures and steles spread in the general classes and in regional areas, given the undercurrent of China' s native preference for, and reverence of, jade. Chinese stone sculpture developed amidst a repetition of being greatly swayed by the "foreign" and held back by the 'traditiona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tone sculpture, it was always foreign cultures that brought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birth of new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