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正>陶寺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以来,陶寺遗址作为重要中心性城邑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早中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取得了许多新发现和新成果,陶寺遗址作为  相似文献   
12.
13.
陶寺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时代使用猪下颌骨随葬最典型的一处遗址,这种特殊的葬俗,目前在陶寺文化所在的晋南地区仅见于陶寺遗址中。从陶寺墓地早期墓葬看,随葬猪下颌骨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等级。用猪下颌骨随葬不仅仅是为了死后的肉食,数量众多者是助葬之物,很可能是送葬人在葬仪中表达与墓主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世系。此外,随着历时的变化,陶寺社会晚期底层人也随葬猪下颌骨,更多表达的是辟邪护身。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18~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古代文明研究国际论坛·2007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古代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了论坛。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以及法国国家考古研究与保护研究院的数位国际知名学者受邀参加论坛。与会的专家学者共计180余人,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各个课题和部分子课题的负责人,在京主要文博考古科研学术机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  相似文献   
15.
晚商时期商文化东进通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商时期商文化进入海岱地区至少通过两条通道,其一由古黄河、古济水、古泗水沟通中原与海岱进而连通至江淮中下游地区,可称为水路.另一通道大体是商末征人方路线.通道主要功用很可能是为了控制鲁北的海盐及保障长江下游地区的铜锡原料的北运.  相似文献   
16.
新砦遗址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砦遗址在文明探源的课题中举足轻重.本文对新砦遗址的聚落形态、农业、手工业以及新砦文化遗存中的其他文化因素等方面所反映的古代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与考古学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尤其是近年的新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各区域国家形成过程中社会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特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目前至少有"陶寺模式""红山模式"和"良渚模式"等。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是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一体,这或许正是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演进的最大特色。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是指推动国家起源、形成及发展这一演进过程的根本原因,即文明化的动因。对中国早期而言,也是探索其文明延绵不断的深层原因或者动力机制。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与碰撞(战争)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外动力;而务实与创新则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原动力,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考古大发现(增订本)》刘尊志主编齐鲁书社2019年10月本书是一线考古学家写给普通读者的公众考古学读本,取释疑、解谜、改写、补写、印证历史的角度,记述中国考古领域的32次重大考古发现——从窥探高原王国的秘密到发掘神秘的地下宫殿,从寻觅田野岩画到解读石窟雕塑……涵盖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通过一个个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