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文化总是具有民族性的,民族的特性也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文化中。目前,有一个比较突出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如何对待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土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青海、甘肃两省的"特有"民族。它世代与汉、藏等民族在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  相似文献   
122.
父亲的神鞭     
30多年前,父亲是我们那个边远小城最著名的拳师。正月闹元宵时,最受欢迎的便是他的神鞭。相熟的人兴奋地传诵:“瞎五昌耍神鞭哩!”“蛮五昌又耍神鞭喽!”  相似文献   
123.
殷商人的魂魄观念国光红讨论殷商人的魂魄观念,并没有直接可引以为据的殷商典册,只有援引周秦及汶代以后的典籍。本文的论证即从汶唐及周秦人的观念入手,然后证以甲骨文字。一、魂、魄俱为灵魂:魄为魂之阴,魂为魄之阳秦汶人认为魂、魄有别。《吕氏春秋·禁塞》:“费...  相似文献   
124.
马蹄寺的“民族餐”多红斌“民以食为天”,自然,旅游中少不了吃这一环。人们走遍天南海北,最希望吃到富有地方民族风味的小吃,品到最有代表性的名菜、名点、名酒。马蹄寺风光旅游区最富特色的吃当属“民族餐”。当你走下汽车,身着鲜艳华丽服装的民族接待人员就会以最...  相似文献   
125.
绳纹陶是台湾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鹿野忠雄先生就提出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具有绳纹陶器的特征。但是直到1964~1965年期间,由张光直带领发掘了大堂坑和风鼻头遗址,绳纹陶文化才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得以阐述和确认。经过对遗址进行详细的考察,张先生把这种文化命名为大合坑文化。根据大堂坑和凤鼻头遗址的出土文物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张先生于1969年提出这种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1.大奖坑文化的陶器是由粗糙的粘土制作并刻印绳纹图案;石器有石斧、石镜、网坠、稍为加工的凹石以及树皮律等。2.该文化无疑是…  相似文献   
126.
石林红  杨罗贵 《神州》2013,(35):183-183
儿童哲学始于儿童的好奇心,他们总以好奇的眼光审视世界,以哲学家的思维进行思考。其思考内容主要是事物的起源、天地的形状以及事物的最简单的变化和关系。儿童哲学思维具有朴素性和直观性,成人应当尊重和关怀儿童的哲学思维,引导儿童以智慧心灵探寻哲学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7.
剧红  白雪燕 《黑龙江史志》2013,(19):263-263
十八大召开以后,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并且研讨出下一步我国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情景下,加强高校党建就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了十八大的相关内容,讨论了在新的实践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8.
旅途就像是一场奇遇,有人把它留在手绘本里,有人把它留在冰箱贴上,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则将自己旅途中的奇遇瞬间通过光影记录下来。那些打动他们的、拍摄于地球各个角落的精美影像,总会让我们更加想念在路上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9.
风景的寓言     
连续举办了7年的国际风景摄影师大赛几乎是世界上所有最杰出风光摄影师角逐的“主赛场”。我们在欣赏组委会专家遴选出的佳作时不仅能看到童话般的冰湖秘境,看到超现实主义的无人机视角,更能看到摄影师们对这个星球细微之处的关怀与对地球气候变化的敏锐捕捉。光影交织处蕴藏的是意味深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0.
释"于"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尾“弓”形的字就是“呼嗟”之“吁”之本字。后来从于、从带尾“弓”的字改从口,就是吁字。小篆于字显示“地气”冲断宣碍之象,乃是缘金文阳字中示意天、地,以及碍于地的“地气”的中断“于”字形而致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