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我国封建社会,任人选官,有从工匠中选拔工部官吏的事例。其中明代选拔的人数较多,作的官也较大。被选拔者职责之一是领导、监督工匠,时称“匠官”。明代从工匠选拔“匠官”,首先是大规模营建的需要。明代先后营建南京和北京城池宫殿,又新建和扩建了许多城镇。土木繁兴,大工不已。  相似文献   
12.
13.
近读陈子展先生《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陈先生解《楚辞》,主要用译释的办法,只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略加简注。鉴于“今之《楚辞》译文亦数见不鲜矣,往往未能扣紧字句,致失原意。”(见《凡例》,下同)所以,陈先生的“今译,亦名直解,深戒解非本义,率而为之。必也古词今语,寻文比句,为媸为妍,临镜自见。”可见陈先生的“今译”是力求直译,尽量忠于原作的。用我们教书  相似文献   
14.
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初四日,由于《南山集》案的牵累被遣戍塞外的方登峄、方式济父子一行,渡过了“高泻白山雪,横连黑水波”的松花江,取道新城(白都讷),向卜魁(齐齐哈尔)进发。一天傍晚,止宿在一个驿站里。当夜幕降临时,方式济百无聊赖,四顾茫然,突然室中一种奇异的灯,引起了他  相似文献   
15.
<正>张政烺先生,字苑峰,山东省荣成县崖头镇人。一岁丧父,过继给大户人家,曾入私塾,1926年入青岛礼贤中学,1930年插班北京弘达中学,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他畅游书海,勤奋治学,崭露头角。参与建立学术组织潜社,创办学术刊物《史学论丛》,并与学术名家书信来往。他考证出《封神演义》的作者是明人陆西星,得到胡适先生的认可和赞扬;又发表《猎碣考释初稿》《“平陵立事岁”陶考证》两篇论文,引起郭沫若先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林华东先生的新著《良渚文化研究》,已于1998年11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2章,凡45万字。前有中日两国著名学者李学勤、安志敏林巳奈夫先生写的序。该书作为《河姆渡文化初探》的姐妹篇,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探讨良渚文化的学术著作。良渚文化是我国重...  相似文献   
17.
土产参为贵,今时贡帝京。营州非旧种,上党亦空名。碧叶翻风动,红根照眼明。人形品绝贵,闻说可长生。这是清初学者杨宾在宁古塔写的咏人参诗。人参,一作人葠,又作棒棰,它以医疗上的神效,取重于世,而那些长生益寿、起死回生的古老传说,又给它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清初的东北地区,是人参的故乡,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看,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名重一时的上党参或高丽参。由于它的贵重与多产,东北就成了采参者云集的地方。当时,关内各省的失业农民,大量流入关外,一部分人从事垦荒农耕,另一部分人则为采参  相似文献   
18.
文物考古工作者蒋廷瑜同志编著的《铜鼓史话》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笔调清新、引人入胜的铜鼓通俗读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科学价值。铜鼓来源于铜釜。它原是一般的打击乐器,后来演化为南方某些民族的权力重器和财富象征,用以传信集众、统一号令、祈年禳灾、陈设赏赐、装载财货和作陪葬品。它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方某些民族的历史。铜鼓作为一种文化分布很广,除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外、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也有发现。因此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铜鼓研究实际是铜鼓文化研  相似文献   
19.
陈绍奎,曾在张爱萍率领的新四军第四纵队第二支队任教导员,也与曾在洪泽湖战斗过的刘少奇、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触过,因而,他积累了不少珍贵史料。1996年7月,陈绍奎同志叮嘱我(陈晓东)说:“我给你一些资料,你下功夫整理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洪泽湖畔有许多老一辈战斗过。关于老一辈在洪泽湖畔战斗的史实作品几乎是空白。希望你们年轻人赶紧挖掘出来,以怀念先人,教育后人,也算是我们老战士为生养自己的洪泽湖留作一份永恒的回忆吧!”我立即遵从叮嘱,着手收集、整理,历时三个多月完成本稿,遗憾的是,陈绍奎同志不幸于1996年9月19日去世,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20.
黄鹤楼揽胜     
黄鹤楼揽胜○陈绍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孩提时代,我就为唐代诗人崔颢这“千古擅名”的揽胜之作所倾倒,魂牵梦绕一睹古黄鹤楼的雄姿。金秋时节,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