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名额时,蒙、藏诸族设有240名指定代表,而在全国分布极广、人口众多的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竟一个代表名额也没有。为了确保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权益,大家一致推举湘西有一定声望的石启贵代表苗族等少数民族给国民政府上书。石启贵应大家的推举向国民政府呈述: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享有同等权利,可是有史以来都没有资格参加研究和管理国家大事……苗民等土著民族历受政治经济压迫,千百年来不堪言状,以无人代表参政之原因,故得不到均等享受之利益。…  相似文献   
32.
在湖南省攸县东郊,古代东山书院遗址上的一片茂林修竹里,有一道铺着翠绿色琉璃瓦,长约3华里的红色围墙,围墙里是一栋一栋的两层楼房,楼房排列有序,而住宿皆是清一色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在这里过着平静、安逸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攸县民政局创设的攸县敬老院。  相似文献   
33.
陈健民生于清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6年10月18日,旧居在湖南省攸县城关镇西街。父亲陈震南乐善好施,经常念佛放生。他家与谭震林家是邻居。大革命失败后,谭父被国民党杀害,健民的父亲不顾自己受牵连,冒险出钱给予安葬。陈健民先生早年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6月,陈健民随进步青年唐有章、洪宗扬、欧阳益等前往广州黄埔学校学习。黄埔军校毕业后,陈健民参加了鲁涤平所统率的北伐军。由于陈健民的书法、绘画均佳。被安排在负责宣传工作的第二科供职。健民嗓子大,声如洪钟,作演讲、喊口号很有感召力。行军…  相似文献   
34.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毛泽东主席应蒋介石委员长的邀请,赴重庆参加举世闻名的重庆谈判。来到重庆,毛主席的老朋友——国民党元老、诗人柳亚子先生高兴地拜访他。见面之后,免不得要谈论诗词问题,并索阅近作。毛主席说:“战争时期无暇写诗”。只抄录一首1936年2月的旧作《沁园春·雪》交付柳亚子,并嘱咐千万不要发表。 不知什么原因,这首词不久便在《新民晚报》框着花边发表了,并引起笔墨风波。  相似文献   
35.
炎帝陵纪行     
湖南省炎陵县塘田乡有炎帝陵。山峦叠翠,殿宇巍峨,古迹甚多,为海内外最著名的朝圣和旅游胜地。笔者倾慕久之。丁丑(1997年)之秋,偕内子瞻仰炎陵,获益良多。作文以记之。晨光中,从家门(注)出发,驱车前往。约3小时,到达炎陵县塘田乡。分路口,有高数丈的大理石碑坊一座,上书“炎帝陵”3字。立坊下,远眺陵山,云蒸霞蔚,令人神驰。司机放慢车速,缓缓前进。复行三四里,可以看到前方山坡上“神州第一陵”5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拐过山弯,一群古式建筑映人眼帘。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炎帝陵了。从两旁石狮雄踞的午门进人月他小坪,只见…  相似文献   
36.
毛泽东的挚友龙伯坚及其父亲龙绂瑞,仗义勇为,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千秋佳话。  相似文献   
37.
印刷工出身的谭震林,从25岁上井岗山跟随毛泽东浴血奋战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生艰难曲折,充满传奇色彩。本文记述谭老的战地婚恋故事。  相似文献   
38.
1938年11月10日,日本侵略军第六师团侵占了岳阳.虽然岳阳距长沙还有140公里,但当时长沙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听到谣言:“敌人已打过新墙河了” 后,“奉命”下令纵火烧了长沙,将有30多万人的文化古城付之一炬.据不完全统计:大火毁房五万余栋,约20万居民无家可归,死二万余人,伤残者和财产损失无法统计.然而,长沙是被烧了,日本人却没有到长沙来,一场虚惊.火烧长沙成了可笑的“焦土战”例.周恩来、叶剑英和郭沫若、田汉、张曙等目睹了长沙大火的全部过程,并亲自组织、亲自参与了救灾善后工作.本文追叙数十年前中国抗战史上震惊中外的长沙大火,让读者诸君听一听先辈们的抗战历史足音.  相似文献   
39.
1983年1月底,《湖南日报》编辑部收到一封寄自美国的信。拆开一看,原来是现侨居美国、早年因《女兵日记》而蜚声文坛的我国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寄来打听她早年的挚友严怪愚下落的。 《湖南日报》编辑部同仁是知道并比较熟悉严怪愚的。他们立即派一位过去是严怪愚的同事的老编辑,去  相似文献   
40.
明代大画家、大文学家唐伯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诞生于苏州城皋桥一商家。唐自小聪明,才气奔放,与同里狂生张灵纵酒游乐;后经好友祝枝山规劝,闭门读书,学业大进,宏治十一年(1506年)乡试第一。不幸会试时,他人泄露试题,无端受到牵连,被捕下狱,谪为吏。寅以为耻,辞而不就;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游倦归来,刻一方章,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词以发牢骚。他对应世诗文并不在意,说后世知我并不在此。因寄情丹青,下笔直追唐宋,山水人物花卉无不工。晚年筑室桃花坞,天天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