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考古向何处去──张光直先生访谈录陈星灿InhisinterviewwithPrefessorKwang-chihChang,Mr.ChenXingcan,the1993-1994visitingscholaratHarvardfromtheIns...  相似文献   
22.
高粱(Sorghum bicolor)是禾本科植物的一个种,是非洲特有的植物并最早在乍得-苏丹地区得以驯化[1]。中国史前时期是否存在高粱一直是一桩疑案。很多争论是基于对古文献中若干文字是否为高粱的诠释,但也有10余处考古遗址确曾报道发现高粱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唐代[2]  相似文献   
23.
山西省武乡县石门乡牛鼻子湾出土了一组磁山文化的石磨盘、磨棒。我们对这两件石器进行了微痕和淀粉粒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磁山文化生业形态的地区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件工具可能用来加工多种植物,包括栎属橡子、小麦族的籽粒、黍族的籽粒、豆子及栝楼根。其中黍族的粟、黍可能为驯化类型,而栎属橡子和小麦族植物显然为野生。如果磨盘、磨棒上的淀粉粒残留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的食谱,那么采集多种野生植物仍是居住在太行山西侧的磁山文化先民食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4.
<正>一我们决定要在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创办一份新刊物,以便把该馆不容在《中国古生物志》上刊布的科学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因此,本文开头对东方博物馆作一个介绍是必要的,以便告诉大家这个机构的由来和现状。首先,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我的那些科学活动才最终导致东方博物馆的诞生,这可以追溯到我对采集自然历史标本的热衷。它肇始于学生时代我对瑞典古生代地貌的考察,随后1898年,我参加了由纳梭斯特(Nathorst)组织的斯匹  相似文献   
25.
本期导读     
一.《酋邦的演化》 在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的战略性课题中。酋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酋邦作为对19世纪摩尔根社会进化理论的发展和20世纪新进化论的重要概念。赋予了平等的部落社会与作为阶级社会象征的国家之间这个过渡阶段以明确的科学定义。使这方面的探索有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至于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分析视野。则是始终处于发展之中的。  相似文献   
26.
本文认为,澳大利亚考古学研究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新的热点问题以及新的研究领域(仍在形成之中)已经开始从根本上改变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这些问题说起来相当宏观(且有争议)。下面我将阐述和分析这些变化。首先我要指出,现在的史前考古学家和澳大利亚其它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两个基本问题。其一,考古学家们与土著人眼中的土著文化是否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两种思维(无论是分别的还是结合的形式)能否被融入澳大利亚社会,成为笼统意义上的澳大利亚文化?或者只有考古学家们(或土著人)的思维流传下去?其二,就融合而言,如果在这个大…  相似文献   
27.
笨拙、原始,没什么想象力,也缺乏感情,这是人们对早期人类的印象。但是考古发现,在数万年前,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了埋葬同伴的行为,甚至还将不少“珍贵”之物作为给死者的陪葬。透露出内心的某种温情。这仅仅是出于对死去族人的依恋?还是对生与死的现象产生了某种明确的意识?或者是对自身生命的归宿有所思考?总之,日益复杂的“埋葬行为”让原始人告别了野蛮,甚至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28.
陈星灿 《南方文物》2011,(2):85-88,76,77
陈星灿先生的《考古学对于认识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中外考古学家的互动及中国文明起源范式的演变》讨论的仍然是考古学研究的范式,不过这里是个案性的范式,是对当下各界普遍比较关心的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历程的系统的、整体性反思。文明起源问题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也是考古资料、理论方法的试金石。他概括中国考古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大致经历了四个范式或者说阶段性认识,并从资料到方法、到理论包括观点形成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寻绎考古学进步和学术运行的内在轨迹。文中着重对从解放前的仰韶文化向东、龙山文化向西发展的东西二元对立说到上世纪50~70年代盛行的中原中心说,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主流观点的多元一体说形成与流行花费了较多的笔墨。他指出,"在中国文明起源范式这个问题的讨论上,中外考古学家的互动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文化现象,也可以说这四种范式是经过中外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得以完成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说明,一种可以构成范式的学说的形成,既是时代性的标志,也必具有广博的学术与社会基础,考古学必须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汲取当时一切必要的知识与思想,方能有所进步,固步自封,最终只能使自己变成井底之蛙。  相似文献   
29.
文章通过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的多重视角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地画进行了剖析;撩开大地湾地画的面纱,其与世界各地史前时代广泛存在的男性同性爱型岩画颇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0.
红山文化彩陶筒形器是陶鼓推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众多的彩陶筒形器。这种筒形器大口、无底、多彩绘,并常见于墓葬和祭祀遗址,它独特的造型和出土位置,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那么这种筒形器应该叫做什么,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本文根据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及其出土情况,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为红山文化人们的乐器——陶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