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2004年,广州市在进行第四次文物普查中,于黄埔区长洲岛湾螺冈凌庚堂墓,发现了一块凌府墓志碑。墓志为碑状竖立,盖顶之石为庑殿顶状,两侧青石夹护,下为石基座支承。墓志碑高95厘米,宽59厘米。题名和正文均为楷书,志额为“凌府墓志碑”,正文29行,满行54字,字宽、高约1.5厘米,保存完好,文字清晰可辨。志文由简淑琳撰,黎崇基书,碑立于同治八年(1869)。  相似文献   
6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学校数量看,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速度甚至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在高职院校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学生社团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社团对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积淀不深等缺陷,因此其学生社团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各种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以期对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3.
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短暂的地方政权南明。对于这个时期的资料,尤其是实物资料,实不多得。2009年4月经友人帮助,有幸得以目睹-南明时期金石拓片,即岭南三忠张家玉墓碑拓片。拓片上方还有著名文献家、书法家、收藏家王贵忱先生的题跋。现将墓碑文以及王老先生的跋一并录列如下。  相似文献   
64.
闫慧远 《沧桑》2010,(4):174-176
工业文明以来的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方式的生态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它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忽视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界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以人的尺度弱化或排斥了物的尺度。面对当代人类生存的生态困境,迫切需要遵循马克思的实践观的理论路向,坚持从现实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对现代化带来的双重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在扬弃和超越工业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的目标下,对现代实践方式进行全面的生态论提升。  相似文献   
65.
<正>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绵延2000多年特有的优良传统。自西汉以来,地方志一直是朝廷和地方官员了解、掌握政情、民情、地情的重要渠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资治、存史、教化”,是古人对地方志功能精要的概括;“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是古人治国安邦的经验之  相似文献   
66.
广州蒲氏,溯其族源,本西域阿拉伯种,南宋时来华,并聚居广州之番坊,即今以怀圣寺为中心的光塔路一带,经营生息,瓞蒂绵延。至元末明仞衍分八房,曰蒲庐房、莪蔓房、朴庵房、丹灶房、珠冈房、蒲村房、潮州房、玛律耶祖房,苗裔散居南海、番禺、顺德、潮州、儋州等地,至今仍自认其先祖为阿拉柏系统,  相似文献   
67.
闫双虎 《风景名胜》2021,(4):0316-0316
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广泛关注。加强林业建设能够有效提升环境质量,同时能够有效维持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林业发展,使得林业种苗培育工作面临了新的挑战。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就结合陕西宝鸡地区林业种苗培育现状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加强陕西宝鸡地区林业种苗培育工作,提升其整体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从上党地名的历史特色、自然和人文特色、民族心理特色和社会特色等方面审视上党地名文化的主要特征,探讨地名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改进地名命名中的随意性和无内涵倾向,弘扬和传承优秀的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69.
白云山小双溪别墅后面的青龙岗,又称卢家山,乃因山岗的中部建有卢廉若墓而得名。  相似文献   
70.
闫慧远 《沧桑》2009,(6):154-155,162
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用“人的尺度”排斥了“物的尺度”,表现为实践方式的反生态性、不合理性与不可持续性。因此,走出生态危机困境必须提升人的生态素质,走生态化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