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4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947年摄制的故事片《假凤虚凰》,是中国第一部向海外输出的英语拷贝片。 当年,由桑弧编剧,佐临导演,大明星石挥、李丽华主演的喜剧故事片《假凤虚凰》,拍摄后交文华影业公司出品。为将中国电影打入世界电影市场,佐临把《假凤虚凰》翻译成英语片,送往国外放映,结果好评如潮,美国《生活》杂志用了三页篇幅来介绍这部影片。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早期,周恩来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和南方局书记。他指示中共各地地下组织:“长期隐蔽,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当好‘资本家’,但又要‘同流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同时决定组建党的另一条秘密战线——广大华行,将此公司作为绝密、备用的组织。  相似文献   
13.
吴长荣  金宝山 《纵横》2010,(4):53-56
中国航运界,有一位红色权威专家,名叫金月石。他不仅航海技术超群,更具有炽热的爱国心。他从1919年起,便追随革命,追求进步,最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为新中国的航运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民国影坛出现了六位"电影皇后":张织云、胡蝶、陈玉梅、阮玲玉、陈云裳、周璇。其中胡蝶、阮玲玉、周璇跻身"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女明星"行列。"首届影后"张织云张织云,原名阿喜。广东番禹人,1904年出生。1923年考入上海大中华影片公司,主演黑白无声片《人心》、《战功》获得成功。1925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因主演《可怜的闺女》、《新人的家庭》、《空谷兰》而走红。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也是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在山东孟良崮丧命60周年。1月14  相似文献   
16.
2004年8月是中国商标问世100周年。春日,上海推出了《商标法律百年史料展》,上海收藏家左旭初提供商标实物精品100件(种),引起商界人士的浓厚兴趣。近日,笔慕名走访了左旭初创建的“商标博物馆”,目睹一百年来各行各业的商标100多件(种),其中孤品30多件。这些商标历经清末、北洋、民国、抗战、汪伪、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各个时代,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回顾商标历史,左旭初兴奋异常,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7.
金宝山 《纵横》2008,(12):31-35
19世纪末叶,江苏无锡城内荣巷,诞生了后来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第一户"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荣氏祖先,世代务农,勤劳致富。熙字辈分家后,按照年龄长幼,分为"上荣"、"中荣"、"下荣"。近期,笔者与荣氏后人("中荣"一脉)作了访谈,她向我讲述了出身草根的荣宗敬、荣德生创业史及其后代继承上辈事业,所走过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清道人"李瑞清有三位得意门生:一位名叫陈墨西,老同盟会会员,他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祖父,另两位是一代绘画宗师张大千与徐悲鸿的书画老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慧眼识才破格录取李瑞清,字梅庵,号"梅痴",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清光绪十九年(1893)于江西考中举人,  相似文献   
19.
1945年春,抗战进入最后阶段。美国轰炸机经常飞临上海上空,轰炸日军军事设施。父母担心流弹伤人,托一位朋友将我带回故乡淮安。在镇江搭船过长江,沿大运河向北行驶,沿途看见伪军如临大敌,一个个垂头丧气。进入苏北宝应水乡地区,那里是新四军的天下,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欢乐景象。城里伪军有时趁月黑风高之夜,下乡偷袭,抢劫农夫的粮食和耕牛。当地农民只要敲响大锣,高声喊叫:"新四军来了!"那些胆小如鼠的  相似文献   
20.
金宝山 《文史春秋》2005,(12):46-47
1953年年底拍摄成功的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它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在世界上也引起了轰动。《梁山伯与祝英台》亦名《双蝴蝶》、《柳荫记》、《梁祝哀史》, 取材于民间传说,明代就有此题材《同窗记》。它是一部传统剧目,各个剧种都在演,以川剧、越剧影响较大。昔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渗杂着迷信和色情。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在年轻时就与马樟花合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浙江嵊县人,1922年生于农民家庭。11 岁入越剧科班学戏,1938年到上海组团演出。从1942年起,她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整理演出《新梁祝哀史》时,去掉了一些不健康的唱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