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者不乏其人;但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迄今却未见有专文论述。据笔者所知,美国的费正清教授是最早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的外国人,他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说: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或‘文化素养’的世代相传的自豪感已经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民族主义’,这在将来很可能会胜过那发生在欧洲的单纯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这是极具见地的。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深层的民族主义,它影响着近代的政治与文化的发展。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史上,刘师培是一位成败功过分明的人物。在1908年变节前,他不仅是被誉为“东亚一卢骚”著名的革命骁将,而且是公认与章太炎齐名的年轻的国学大师,于推动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化,多所建树。既变节之后,在政治上固为人所不齿,身败名裂,在学术上也迅速倒退,黯淡无光。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刘师培前期虎虎有生气的许多思想主张自有其价值在,值得研究。本文拟集中探讨其史学思想,以就正于贤者。  相似文献   
13.
“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郑师渠以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诸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崛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他们服膺美国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曾创《学衡》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立异。学术界长期以来视学衡派为顽固守旧派,加以贬斥。近年来人们的看...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近代中国,文化危机是更为深刻的民族危机。国人亟亟谋文化重建以复兴民族,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表现了智慧的远见,是我们应当加以继承的宝贵精神遗产。一著名文化学者黄文山先生认为,文化包含两个状态,一是内部的价值意义系统,可称为"文化的心态";二是外部有机的或非有机的现象,如物体、事素、历程等,可称为"外部状态"。没有外部状态,内部经验无由表现,但后者终究决定前者。①据此,所谓文化危机,可以理解为缘外部变故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课题。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此后,有许多文章发表,就如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谈了很好的意见;但遗憾的…  相似文献   
16.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间的交谊,千姿百态;但其中章太炎与刘师培的交谊,无疑更引人注目。这不仅在于他们集革命党与国学大师于一身,携手并肩,藉经史助益革命,崇论宏议,曾令人神旺;还在于二人的交谊因刘师培中途变节而破裂,章太炎不乏真诚  相似文献   
17.
(2 0 0 3年 10月 18日 )各位专家、老师们 ,同学们 :大家好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成立以来 ,在广大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下 ,已成功地主办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对我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今天的盛会 ,已经是第三次举办了。光临这次研讨会的 ,有中国海峡两岸的学者 ,还有来自美国、日本的国外学者。首先 ,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对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并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 ,表示衷心的祝贺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 ,与中外史学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繁荣发展,但不足也日渐显露。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更备受关注。在这里,笔者愿申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大家。 一、区分两种“碎片化” 以往学界前辈常会这样提醒后进:“研究问题要注意抓大的重要的题目,不能搞得太细太碎了。”那时没有“碎片化”这个概念。所谓“碎片化”的概念,是近些年由西方引入的。  相似文献   
19.
20.
本期各个栏目的文章,除《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一文外,均选自本刊编辑部去年10月组织召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学术会议论文。召开这次学术会议的目的,在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丰富成果和经验教训,评估现状,探讨今后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观点的开放多元、讨论的异见纷呈成为会议的特色。这一点,读者或许可以从本期发表的各篇文章中感受到。我们相信,严肃认真、宽容平和、建设性的学术讨论是学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我们希望,这样生动活泼的讨论,不仅出现于学术会议的场合,而且更多地贯穿于日常的学术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