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达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12.
郑玉秀 《沧桑》2014,(2):135-136
高职院校学生是高等学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与普通高校学生相同的特点,也有其特殊性。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提出了新时期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13.
郑长铃  黄欣 《世界遗产》2014,(12):92-97
闽南,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意义的区域,闽南区域文化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官方及民间文化传统,传衍至今,显示了丰厚的历史积淀。而古朴典雅的泉州南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时空孕育而成。她典雅和浓厚的古韵,如富贵的牡丹,从远古一直含蓄而矜持地开放至今;那简单的表演形式和平民化的接受群体,又朴素得仿佛不过乡野路边的一朵小花,随着泉人的脚步,默默地开放在故园与他乡。  相似文献   
314.
“文物”概念关系到《文物保护法》文本内在的逻辑性和适用性,同时还牵涉到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操作性。“文物”概念的研究,成为《文物保护法》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重点对日常语境与我国现有法律与政策层面的“文物”概念作了具体分析.同时还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对“文物”及“文化遗产”概念进行辨析.认为“文物”一词具有深厚的法律渊源,符合我国现有法律规范.被国内外所接受,为相关法律所承认,对该概念进行适度调整和内涵扩充,能够满足目前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需要,建议继续在我国法律条文中出现,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就《文物保护法》修订中增加文物概念的具体表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15.
本刊2000年第7期,曾发表过郑亚非同志根据采访当事人撰写的《刘青山的后人们》一文,引起学界和社会的重视。这篇《刘青山、张子善亲属采访记》,完成于1991年,曾于2001年在《保定文史资料》刊登。20多年来,社会在进步.包括文史资料在内的史学界也在发展。最近,应本刊之约,作者在当年文章的基础上补充了后来获知的内容,玉成大作,惠赐本刊。现予以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16.
郑永华 《清史研究》2006,(1):96-102
咸同年间的两广洪兵起事,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初期规模最大的会党起事.它历时十余年,泛滥两广,影响及于江西、湖南、贵州数省,对当时两广社会的各方面,乃至太平天国时期整个南中国的战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虽然经历了从"解放台湾"到"一纲四目"乃至"一国两制"的演变,但坚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不变的原则.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处理两岸关系更趋务实灵活,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两岸关系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18.
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包世臣是嘉道年间学风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他的经世思想形成早.早在1800年前后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即已形成并趋于成熟,其标志是1801年他<说储>上下二篇的成书.这至少要早于龚自珍和魏源的经世思想的形成20年左右.第二,是他的经世思想具有代表性.就包世臣的经世思想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批判旧学,摆脱汉学、宋学的束缚;二是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这两个特征也正是嘉道时期学风转变的显著标志.第三,是他的经世思想影响较大.包世臣的经世思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发生影响:一是入幕;二是交友;三是著述.包世臣对于嘉道时期学风的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是继承了"清初诸老"的"实用之学".所谓"启下",是开启了嘉道时期的"经世之学".  相似文献   
319.
郑长天  金瑶 《民俗研究》2014,(4):126-132
同现实生存空间相对应,喜洲白族的本主信仰空间从族内和族际两个层面突出地表达了喜洲人的身份认同。在族内认同的层面上,喜洲人通过对大理白族地区最为尊贵的本主的选择与集中,在其与"山脚海边"村落的对比框架中,建构了其作为区域性信仰"中心"的位置。在族际认同的层面上,喜洲的本主信仰则通过接受异文化的元素而表现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反映了喜洲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20.
曲阳修德寺遗址于1953—1954年出土2200余件北魏至隋唐时期石刻造像,其中有纪年刻铭的计247件,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今河北博物院。在对河北博物院收藏的28件典型纪年造像作重点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故宫已公布造像中88件有纪年者,按其造像风格分四期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梳理了其艺术风格之演化规律,探讨了其风格来源、传播方向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