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甘肃省博物馆新藏唐代丝绸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健  赵丰  薛雁 《文物》2005,(12)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新收藏了一批唐代丝织品,种类包括锦、绫、印花绢等。本文拟就其组织结构、织造工艺、纹饰图案等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CURATOR制度是西方许多博物馆得以良性运行的一种重要而成功的模式。引入CURATOR制度,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更加完善的业务主管制管理体制,有利于改进中国博物馆原有的运行模式,从而产生高效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徐铮  赵丰 《收藏家》2010,(1):41-46
众所周知,在遥远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这条几千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是主要的贸易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开始,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从东方向西方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胡化”。  相似文献   
14.
为使可见光区分波段的纺织品老化实验能够进行,研制了一种纺织品分波段光老化实验仪器,并使用该仪器进行了丝绸的可见光区分波段光老化实验,得到一批实验数据。通过对六组未染色的丝绸进行光老化实验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了在可见光区段中,存在几个光老化比较弱的波段,并且找到了丝绸表面光老化现象与受照射光强、波长和照射时间影响的规律。对丝绸表面光老化的情况与光照时的环境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实验结果可为今后纺织类博物馆展览光源的制造和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伞又称盖,或称伞盖,在佛教中常用于佛、菩萨等头顶,以示尊崇.结合敦煌文书和出土实物可知,以丝、麻等面料缝制的伞盖是唐代敦煌寺院伞盖中的大宗,多为方形或圆形,大小不一.根据伞盖的使用方式可将其分为悬挂型和支撑型两种类型.伞面为单层或夹层,伞缘的下端有时会垂有织物制作的"裙".除此以外,"者舌"、"柱子"和"带"也是敦煌伞盖常有的构件.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丝织品的丝素蛋白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采用一般的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方法对脆弱丝织品进行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限制,为此,本工作利用与丝织品具有同源性和亲和性的丝素蛋白对清代丝织品进行加固保护。清代丝织品在丝素蛋白浓度为1.0%、戊二醛浓度为0.005%、浸渍时间(T1)为40min、浸渍时间(T2)为60min的较优工艺条件下,断裂强力从5.22N提高到10.68N,断裂伸长率从3.24%提高到4.12%,硬挺度略有改变,提高了0.08×10-2mN.m。同时,利用FT-IR、TG和SEM等对加固前后清代丝织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利用丝素蛋白加固丝织品文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提高古代丝织品强度的同时,不对丝织品的外观与手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丝织品保存现状进行评估,是寻找丝织品文物保护方法所必须做的先期工作。为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差热分析仪、氨基酸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米色绢袜进行保存现状评估。将之与现代丝绸进行对比研究,可知唐代绢袜的形貌和分子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纤维表面粗糙、结构疏松,热分解温度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天冬氨酸和酪氨酸降低了约30%,丝织品失去了原有的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绢袜的保存现状堪忧,急需保护。  相似文献   
18.
<正> 对于元代近一百年历史的评价,过去—直存在着较为偏激的看法,即作为蒙古统治者以落后的政治制度来治理中国,以游牧经济来取代耕织农业,特别是屠杀和抢掠,给社会经济带来了  相似文献   
19.
蒙元龙袍的类型及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袍一直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但目前对龙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明清两代,只有黄能馥先生写过《龙袍探源》一文,讨论过早期龙袍的起源问题。笔者也曾经对辽代的龙袍以及龙袍的类型作过局部研究。除此之外,明代以前的龙袍基本是个空白。蒙元时期是中国龙袍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龙袍类型及其在龙袍形成历史上的地位作一探讨。元代丝织物虽然常用龙纹作为图案,但用一般的小龙或暗花龙进行装饰不能称为龙袍。本文所指的龙袍,是用较大的龙纹在袍服的显著部位进行装饰,明确地显示龙纹以作为其等级的象征。其袍服类型包括长袖和短袖的各种长至膝盖的外套,其中包括一般的窄身袍、腰线袍以及辫线袍、海青衣、短袖袍和大袖袍。根据龙纹的装饰类型不同,又可将蒙元龙袍分为三种类型云肩式龙袍、胸背式龙袍和团窠式龙袍。一云肩式龙袍云肩式龙袍是在环绕领子的区域内装饰龙纹。这种环绕领子的区域可以是圆形,但更多是用云肩的形式。几乎所有的云肩式龙袍在环绕领部进行装饰时,同时又有一种带状纹样装饰肩袖和膝部,称为袖裥和膝裥,因此又被称为“云肩裥袖式”。这一名称见于《元典章》“至元十年某月某日袁州路申奉到江两行省劄付坐到机张综线合用丝线料例”,其中提到熟机、花机和云肩裥袖机三种织机,以及这些织机所用的综线、衢线、直线、过线等各种线料的数量。这里的云肩裥袖机,应该就是专门用于生产以云肩、袖裥、膝裥为特征的妆花织物的织机。这种带有袖裥和膝裥的袍子在《朴通事·操马》中称为“通袖膝裥罗帖里”,其注云“元时好着此衣(前后具胸背),又连肩而通袖之脊至袖口为纹,当膝周围亦为纹如栏干,然织成段匹为衣者有之,或皮或帛,用彩线周遭同曲为缘如花样,刺为草树、禽兽、山川、宫殿之纹于其内,备极奇巧。皆用团领着之,其直甚高。”云肩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史·舆服志中》“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条“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曾经宣赐鸾舆服御,日月云肩龙文黄服、五个鞘眼之鞍皆须更改。”这里提到的日月云肩龙纹黄服,应该就是在云肩左右  相似文献   
20.
赵丰  袁宣萍 《文博》2009,(6):348-353
彩绘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织物装饰工艺,文献上有记载并有历代出土实物的佐证。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数量最多、技术最完善、图案最丰富的彩绘丝绸属于辽代。从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彩绘丝织品的鉴定和分析来看,辽代丝绸手绘色彩中最常见的为金、银、红、黑和白色等,均为矿物颜料,用毛笔在绢地或绫地上以勾勒着色和线描的手法进行彩绘,特别是在提花纹样的轮廓上作线描是辽代丝绸彩绘的特色。图案风格较丰富,体现了辽代艺术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