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集安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墓葬壁画中武士首服以鸟羽为饰。创作于唐代的撒马尔罕市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有两位高句丽使者,身着武士服装,首服亦以鸟羽为饰,但与高句丽墓葬壁画中冠插鸟羽的其他武官职能有所不同,其身份值得深入探究。高句丽位于古代中国东北边疆,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均可确证中原鹖冠传入高句丽,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西墙壁画中高句丽使者首服应为鹖冠。高句丽正五品官职大兄正对应中原王朝头戴鹖冠的左右郎将等武官,阿弗拉西阿勃台地城址壁画的高句丽武官使者身份应为大兄,表明高句丽晚期武官可兼使者职能,使者官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2.
在自然力的影响下摩崖造像所产生的风化、剥蚀、开裂等种种病害,是与其岩石本体的理化性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进行摩崖造像保护工程的前期,做好对岩石的工程物理特性调研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根据摩崖造像的分布,经代表性选点、取样并测试.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摩崖造像的岩石本体均为砂岩,存在明显软化现象,试验数据有明显的规律性,且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好.其成果为今后保护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43.
最近一个时期,在山东省嘉祥县又发现了一批汉代画像石,现择选其中三块重要的画像石介绍如下。第一石,从嘉祥县法院征集。该石长122、宽78厘米,为剔地浅浮雕。画面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上层刻两层楼阁。楼上铺首衔环居中,左右两边各坐三人,其外侧均站立一人。在第三、四人之间,各刻一石柱,上有斗棋。站立之  相似文献   
44.
本世纪初,洛阳八里台西汉墓室壁画的出土,让人们首次看到沉睡于地下两千年之久的汉代墓葬壁画艺术。其后,三、四十年代辽宁的辽阳地区又发现了几座东汉壁画墓,使世人对汉代墓室壁画又多了一些了解,自此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这一艺术形式。由于可参照和对比的资料有限,所以当时的研究还很孤立,不象汉画像研究那样已形成了一种大的气候。汉墓壁画的大规模发现是在1949年以  相似文献   
45.
“女娲、媒神、高禖”商榷贺福顺,张深阁,魏萍,王跃花冯修齐同志在《四川文物》1995年第3期上发表了《“桑间野合”画像砖考释卜一文,在谈两块桑间野合画像砖时,有一个小标题“女蜗、媒神、高谋”涉及了另一块画像砖。涉及的画像砖的画面内容冯修齐同志描述为“...  相似文献   
46.
艺术的发展同文化的其它门类一样,有其连贯性和继承性,它不是一个朝代的瞬息更替,而是一种文化缓慢地过渡.因此,要考秦俑艺术的渊源,我们就必须对秦代以前整个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作一简略的追索.  相似文献   
47.
对于忙碌的双职工家庭而言,很多时候教养宝宝的责任会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老一辈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是如何让他们也能与时俱进地吸收新的科学教养方式,让老人了解教育误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8.
高春兰 《神州》2013,(2):81-81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对于英语教学不单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播,还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作为英语学习者,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对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英语的学习环节贯穿英语文化的传播正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9.
董春兰 《神州》2013,(5):72-72
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发展学生美好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情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基于文化遗产的遗存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重点之一便是寻求一种既满足其遗存价值保留又满足经济价值实现的协调发展方式。为充实和完善这一研究成果,本文以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蚂[虫另]节为个案,分析蚂[虫另]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壮族蚂[虫另]节传承与保护现状,探讨蚂[虫另]节进行开发式保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并就如何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提出相应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