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在这纪念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的日子里,我的心早已飞回了西藏,飞回了我在那里24年所经历的日子,飞回到和我长期相处、苦乐与共的朋友中间。拉萨西郊不远处,有一座形似大鹏的紫色山崖高耸云天,山下就是我所熟悉不过的堆龙德庆县的东嘎乡了。从60年代中期开始,我就常常在东嘎乡农民中间工作、劳动和采风,"文化革命"期间更是下放在这里达4年之久,直到今天仍然和东嘎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熟悉东嘎的每一个村落,每一片土地,我与东嘎许许多多农民包括他们家几代人都有着深厚的友谊。在将近40年的悠悠岁月中,我亲眼看到甚至可…  相似文献   
32.
20世纪前半叶,无锡城里出了一位名的盲人音乐家,名叫瞎子阿炳。一曲深情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把无数人的心灵引进悠远和恬静的梦境。无独有偶,在阿炳生活的同时代,地处边远、封闭的拉萨古城,也出了一位盲人音乐家,名叫阿觉朗杰,他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引领音乐潮流,创办音乐学校,培养音乐人才,谱写了许许多多雪域高原家喻户晓的堆谐歌曲。  相似文献   
33.
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件大事,四件大事中,穿衣又是列在第一位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势高,天气冷,拉萨全年平均气温只有7.5度,藏北更是零下2度左右,穿的问题当然就显得更具体,更迫切了。这里自古不产棉麻,又难以种桑养蚕。穿的东西,做衣服的材料,主要是毛皮和氆氇。 氆氇是用羊毛家织的毛料,藏族人用它缝制衣裤和藏袍、藏帽、藏靴,这是西藏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民族特性的穿着。 记得20世纪60年代,我在西藏的时候,看到从城镇到农村,从前藏到后藏,从林芝到昌都,几乎所有男女老幼,都穿氆氇缝制的  相似文献   
34.
西藏山南贡噶县,有个著名的手工业集镇,名叫姐德秀。相传在二、三百年前,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织邦典的传统。邦典是一种彩虹条纹家只精细氆氇,主要用来做藏族妇女的围裙和长短坎肩、衣袍、靴帽的花边等。姐德秀的邦典,不仅畅销拉萨和整个西藏。而且在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地也很受欢迎。一九八零年前后,我先后三次到姐德秀采风,收集民间故事和歌谣。在这里我结识了一位民间故事家,名叫顿珠扎西他五十开外年纪,个子不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他给我讲了很多的故事,唱了更多的歌谣。有一次,在记录之余,我请他讲讲自己的身世,还有姐德秀镇织邦典,染氆氇的情况。他稍徽思索了一下,便痛痛快快地说开了。  相似文献   
35.
西藏的清晨     
看到这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片,一下子就让我回到了三十年前在西藏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36.
朝圣     
每天清晨,天刚朦朦亮,八廓街已经被一处处的桑烟烘托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松、柏、冬青焚烧的清香。最早出现在八廓路上的几乎都是上了岁数的人。卓嘎出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八廓街的人流稍稍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37.
牛粪在藏语中称为“久瓦”。在西藏.牛粪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藏族同胞仍将牛粪视为最佳的燃料。牛粪除了作为燃料外,在藏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族的传统生活与牛粪是息息相关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牛粪体现了藏民族独特的人文色彩.风俗民情与生活态度等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8.
将近七八年,我一直在北京家中养病,一没有去过西藏,二没有看过西藏文艺团体的演出。今年的3月7日夜,我和我的家人,在海里都中国剧院,观看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演出的大型节日风情歌舞《天上西藏》,看过演出,我好比沙漠中长途跋涉的苦旅,痛饮了雪山甘泉;  相似文献   
39.
拉萨东北大约一百公里处,有一条非常有名的直贡峡谷。它在西藏地方政治史和宗教史上曾经具有非常辉煌的地位,它是沟通藏北草原与拉萨平原的黄金古道,它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40.
在各类民间文学品种中,民歌是最能直接反映生活、参与社会、表达人们的愿望和好恶的。具有丰厚文化积淀和富于艺术才能的西藏人,把民歌这种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事态中的作用发挥到了令人折服的地步。他们不但快乐时唱“吉鲁”(欢乐歌),悲痛时唱“觉鲁”(苦歌),恋爱时唱“噶鲁”(情歌),劳动时唱“来协”(劳动歌),而且往往用歌谣来表达他们生活的愿望和政治上的诉求。曾经被拉萨人津津乐道、百唱不厌、甚至成为当时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新闻一部分的白拉姆歌,就是民歌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例。我在拉萨工作期间收集过数十首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