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东归"小镇走进巴音布鲁克镇,到处是以"东归"、"渥巴锡"为招牌的旅店、饭馆。几乎每个建筑物都有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东归故事在这里传诵了200多年,不难看出,这个镇子是以土尔扈特部的悲壮史诗为荣的,英雄渥巴锡是巴音布鲁克人世代的骄傲。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2.
藏北驮盐歌     
驮盐歌可分为:盐湖赞歌——途中悲歌——采盐欢歌——装盐歌——驮盐工具歌——祭祀歌等。 藏北牧民创作了丰富的劳动歌曲,几乎所有传统劳动都有不同的劳动歌,其中驮盐歌是最完整的一种,如果以内容进行分类就可以分出若干个章节:盐湖赞歌——途中悲歌——采盐欢歌——装盐歌——驮盐工具歌——祭祀歌等。  相似文献   
23.
羌塘(藏北草原)是一片真正意义上的高天阔土。藏北的男人们每年都要进行两次长达几十天甚至数月的充满乐趣而又艰辛、危险的长途跋涉。这就是令外人感到神秘的藏北牧民传统的运输方式——驮盐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农牧盐粮交换。驮盐是藏北男人每年必须要完成的劳作之一。依循古人的说法,一个男人一生能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驮盐对男人而言,已经超出了对物质利益的索取。因此,他们不会为这种劳作而苦恼。  相似文献   
24.
西藏是一块风水宝地。近年来,有关西藏的图文书红火起来。这些书(如《藏地牛皮书》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现了西藏的神秘、神奇之处,对许多没有去过西藏的读者来说,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而冷静地审视这些图书,就会发现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点,即大都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切入,只是作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局限于对西藏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描绘,往往带有猎奇的成分,带着故作姿态的夸张,给读者呈现的是旁观者眼  相似文献   
25.
央西 《中国西藏》2002,(6):26-28
自1986年起,杨恩洪先后9次踏上青藏高原,到西藏、青海、四川交界的果洛、玉树、昌都、那曲、甘孜等盛传《格萨尔》的地区进行调查.有计划地向民间艺人寻访采录,与他们倾心交谈,结为莫逆和忘年之交。每到一地,她这个会说藏话的汉族女学.总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通过长期艰苦的田野作业.对于《格萨尔》艺人和史诗部数.她统计出:  相似文献   
26.
驮盐队     
这里的牧民管公牛叫“凯”。“凯”对牧民来说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公牛所扮演的角色是运输工具。“凯”们从上年秋季去农区交换盐粮回来到春季驮盐,经过数月养精畜锐,体力恢复良好。公牛的任务就是每年秋春两次长途驮运,其余时间都  相似文献   
27.
很久很久以前,在那木如地方有一个吝啬、贪婪的老和尚,他一见到金银、珊瑚、玛瑙之类珠宝就象饿狼看到羊肉一样眼珠子发光,手心发痒,恨不得一把揣进怀里才心安理得。 老和尚带了一个馋嘴的小徒弟。小徒弟每天忙里忙外地为老和尚打柴、提水、烧茶。可老和尚从来不关心徒弟,每当信徒们带来美味  相似文献   
28.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上至史前社会,所谓炎帝尝百草而治病,《诗经》中的“周原(?)(?),馑茶如饴”(荼即茶),下至现代,茶作为中国人饮食品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远古时代,茶似乎只作为一种治病的药材,茶作饮料是两汉以后的事情,将茶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所以说,茶文化兴起于南北朝,鼎盛于唐宋.唐代早期,陆羽总结  相似文献   
29.
金瓶掣签──释尊垂示之体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却西,曹自强金瓶掣签,藏语色朋朱巴,意谓摇金瓶,即从金瓶中抽签来确定活佛转世灵童。这是1792年清朝中央政府通过《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颁行,为藏传佛教最后认定大活佛转世灵童特立的一项法定制度。它从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30.
1985年11月8日,法门乡官务窑院村村民陈西歧,在村东南土壕取土时,发现铜鼎一件,蛤蜊10枚,蚌泡8枚,报告给县博物馆,我们即赴现场勘查,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这批器物出于一西周墓葬,编号85F官务窑院M_1。墓葬位于官务窑院村东南100米处的土壕东崖北段,北距官务尉家村250米,西距畴沟河300米,南距官务吊庄西周窑藏(见《文博》85年1期)2000米左右(见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