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发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武汉盘龙城遗址入选. 盘龙城的名字到底因何而来,它在国家正史中真的"乏载"了吗?笔者就此查证明清时期的地理史志、方志、民间谱牒,以及军用地图等多重原始档案,阐发"盘龙城"缘何取代"盘土城"的始末.  相似文献   
82.
西周之时,学在官府,其学号“王官之学”。虽然严格说来,王官之学本身还谈不上是学术,但在学术史上,王官之学却有着承前启后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承先,是指它综合融会了前此之各种学术萌芽;启后,是指它孕育启迪了以儒家之学为代表的私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称它为古代学术之摇篮。  相似文献   
83.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成立于1919年10月16日,旧址在现在的太原市五一路东侧山西机床厂宿舍附近(小北门),当时是阎锡山为全省各校培养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为维护其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培植亲信和骨干,为国民党培养后备人才。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共产党巧妙地利用这块阵地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力量。因此,省立国民师范一成立,就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一块阵地,特别是1935—1936年间。  相似文献   
84.
韩国的中国现代史研究现状与前景[韩国]裴京汉(一)众所周知,韩国的中国学研究从传统时代(近代以前)起就非常活跃,直至今日,韩国的中国学或中国史研究仍很受重视,就中国史研究而言,现在韩国的150所四年制大学中,每所大学至少有2至3名教授从事中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85.
父母与子女之间从来不缺少爱,缺少的只是一种沟通与表达。面对阳光般灿烂的女儿,父亲的殷殷期望与谆谆告诫如何向女儿表达?于是将这份浓浓的父爱凝结成文字,写给过十四岁生日的女儿。  相似文献   
86.
裴高才 《文史精华》2013,(12):69-72
2013年6月中旬,笔者率团赴台交流,专访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冯明珠。她一见面就对我说:“我首先是一名清史及清代档案学工作者。”随后,应笔者的要求,她介绍了自己的家世,以及她参与《清史稿》校注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87.
蔡以忱是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秋收起义中的风云人物。又与董必武、包惠僧、邓演达、瞿秋白、刘少奇、胡秋原等国共人士合作共事。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忠诚与背叛》中主要人物的原型。董必武称他为"农运领袖"。  相似文献   
88.
裴高才  朱芬 《纵横》2013,(2):49-52
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彭家坳的一户人家里,走出了名扬海峡两岸的海陆三位将军。其中,彭矫早年留日时便加入同盟会,而后跟随孙中山身边,先后参加辛亥首义、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北伐战役等,尤其是在孙中山、宋庆龄广州蒙难期间,他更是奋不顾身,积极营救……  相似文献   
89.
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被引入到我国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也在继续发展着,对美学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标准,并且有了正确的观点。中国在视角和思维方式上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在研究美学工作还存在不足,但是在不断的努力中,有了正确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实践存在论和实践生存论的论争,这样的论争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去分析、研究,寻找出最正确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也有一定的历史,最后把我国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相互结合,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0.
土是延用至今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人类认知和掌握不同环境土的性能和特点的进程中,创造了类型丰富的土质建筑遗址。对传统营造工艺的认知、传承、挖掘和应用成为当下土质建筑遗址保护的关键问题。因此,本工作基于土质建筑遗址保存现状、建筑形制、结构特征和传统营造技法调查,结合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按照营造技法将土建筑遗址分为生土挖造、泥土堆筑、生土夯筑、土坯砌筑和湿泥垛筑5大类15亚类,阐释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功能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营造技法呈递进式发展演化,且呈现出不同营造技法既具备各自的鲜明特征又相互渗透的特点,也是适应环境和功能需求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早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